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专家观点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厅长胡建斌:打造海上新广东是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新动能的重要路径

“十四五”收官在即,作为经济大省、海洋大省,广东在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领域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展望“十五五”,又将如何谋划新篇?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胡建斌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围绕耕地保护、海洋经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核心议题,系统解读广东自然资源领域的实践成果、经验启示与未来布局,展现自然资源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思路与担当。 11-10  
头条

海洋能源成为保供和转型新生力军

2022年,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大幅增长,中国海洋油气产量再创新高,海洋石油将贡献全国石油增产量的一半以上。近日,第二届中国海洋能源发展论坛暨《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2》(下称《报告》)发布会日前召开。《报告》指出,新形势下,海洋能源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海上油气生产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能源增长极。《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大幅增长,中国海洋油气产量再创新高,海洋石油将贡献全国石油增产量的一半以上。... 2022-12-29 海洋能源油气勘探可再生能源

焦念志院士解析碳中和与海洋碳汇

目前,全世界已有85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包括27个欧盟国家、58个非欧盟国家。这些国家的碳排放占全球排放超过40%。其中,有29个国家明确了碳中和时间表。不丹已经实现碳中和;挪威、乌拉圭将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芬兰、奥地利、冰岛、瑞典分别将在2035年、2040年、2045年实现碳中和。还有20多个国家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其中,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匈牙利、新西兰等国家以法律形式加以保障。 2022-12-20 海洋碳汇碳达峰碳中和 碳捕捉封存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海洋油气大会暨展览会(OC2022)在深圳隆重召开!

2022年11月9-10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海洋油气大会暨展览会(OC2022)在深圳隆重召开!为期两天的大会以“面向绿色未来,释放海洋潜力,实现双碳目标”为主题,聚焦于全球海洋油气和海上能源与数字化转型,汇聚国际 / 国家石油公司、钻完井承包商、以及油服企业、研究所/高校、政府等200+行业领先企业,400余位参会代表同堂共聚,2000多名线上观众线上同步交流。 2022-11-20 海洋装备

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持续深耕建设海洋强国关键领域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十年来,在海洋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方面,我国取得哪些突破性进展?新形势下海洋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2022-11-01 海洋强国海洋经济海洋装备

专访李家彪院士|绿色低碳与海洋资源开发分享观点

近日,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李家彪接受新华网专访,围绕绿色低碳与海洋资源开发分享了如下观点。新华网:您认为,我国目前在海底探测与开采方面有哪些重点目标?作为沿海省份,浙江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能做哪些贡献? 2022-10-15 海洋生态

“2022年院士专家八闽行——全国海洋经济高峰论坛暨连江县海洋渔业碳汇建设体系发布会”召开

9月28日,“2022年院士专家八闽行——全国海洋经济高峰论坛暨连江县海洋渔业碳汇建设体系发布会”在福州市连江县召开。本次活动由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及连江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2022-10-05 海洋碳汇 碳捕捉封存

从海洋氢能到海水提锂,于俊崇院士:走向深海,核能动力是最理想的能源

“针对深海探索、深海采矿、深海钻探、深海装备维护和救援等,核能动力是最理想的能源。”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于俊崇26日在沪上举行的“海洋装备动力能源变革”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上,分析了全球核动力和海洋核动力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对未来海洋核动力发展过程的战略和技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2022-08-26 海洋装备

我国水下观测和探测装备能源供给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认知、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水下观测和探测装备是海洋进入、海洋探测的必备设施,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着技术保障,是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抓手。然而,受限于当前能源供给水平,水下装备存在作业能力单一、单次续航时间短等问题,不能满足复杂工况下长期运行的需求。随着世界各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疆防卫日趋白热化,“透明海洋”工程和海底工厂建设迫切需要建造智能化水下装备集群,亟须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可靠、长寿命的能源动力支撑。因此,我们要创新水下能源供给模式,构建“发、储、输、用”多能互补的强大的水下能 2022-08-20 海洋观测海洋装备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罗续业: 促进“深海关键小件”核心创新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罗续业指出,我国海洋领域卡脖子和“深海关键小件”的发展现状,与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极不相称,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技术发展、科学创新的瓶颈和薄弱环节。“亟需增强政策驱动力,促进卡脖子技术和深海关键小件核心创新。” 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白勇表示,“山东海洋工程过去十年得到飞快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最领先的省份。‘最大’体现在,山东本身是个大省,山东从事海洋高端装备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特别多。‘最领先’体现在,山东有胜利油田,石油管道装备企业是世界一流的。” 2022-08-11 海洋装备

“透明海洋”立体观测网构建

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随着陆地资源减少甚至枯竭, 海洋已经成为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主要领域, 世界各国都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开发海洋资源列为重大发展战略. 海洋观测是认识海洋的基本手段, 是海洋经济开发、环境保护和权益维护的基础. 实施 “透明海洋”战略, 加强海洋观测技术装备研发, 建设海洋综合立体观测体系, 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1]. 2022-06-30 海洋观测

叶奇蓁:我国核能的创新发展

核能发展对保障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编制的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体现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自立自强的精神,为贯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的方针提供科技支持。 2022-06-18 碳达峰碳中和

海上光伏技术仍需大胆创新 ——访中国电建西北院新能源工程院土建所所长田伟辉

海上光伏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全局考虑、通盘布局。从技术研究到产品开发,再到勘察设计、施工运维,可看作是一盘大棋。如果每一环节的企业只考虑自己的那一部分,各自为战,并不能充分发挥系统的最大价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实现项目的效益最大化。 2022-06-16 海上光伏

薛群基院士:创新海洋新材料,为国家海洋战略提供物质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快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保障我们的海疆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实施国家海洋战略,大力推进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是国家的重大需求。高水平的海洋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包括认知海洋的基础研究、科学探索和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关键技术创新。 2022-04-22 海洋新材料

薛群基院士:创新海洋新材料,为国家海洋战略提供物质保

为了加快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保障我们的海疆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实施国家海洋战略,大力推进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是国家的重大需求。高水平的海洋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包括认知海洋的基础研究、科学探索和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关键技术创新。 2022-04-19 海洋新材料

全国政协委员董强围绕海上CCUS技术研发、示范、应用等提出建议

围绕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董强聚焦海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发展领域,围绕海上CCUS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等提出相关建议。他认为大力推动海上CCUS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势在必行。 2022-03-16 碳捕捉封存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