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海上风电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海上风电既能带动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链的繁荣,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又可调整优化沿海地区能源结构,同时有助于缓解全球变暖问题,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近年来,随着海上风电快速发展,用海规模不断扩大,近岸海域可开发利用资源趋于饱和,不同行业用海矛盾日益加剧,海上风电亟需突破“用海打架”困局。
04-29
头条
2022年12月10日,第二届中国海洋能源发展论坛暨《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以线上形式召开。
2023-01-27
海洋能源可再生能源
近日,本报记者就新一年发展用地、用海保障方面采访了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 。过去一年,自然资源部在稳定经济大盘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用地、用海保障政策,这些政策取得了哪些效果?下一步还将推出哪些新政策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2023-01-15
海洋能源
深入实施海洋强市专项规划,大力发展临海制造、海工装备、港口物流、深远海养殖、海洋能源、生物科技等产业,加大海上养殖、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偷私渡等涉海违法犯罪行为,加快建设智慧海洋、绿色海洋、法治海洋。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一批核电、抽蓄电站、光伏发电、海上风电等项目,建设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加快打造清洁能源示范城市。
2023-01-10
海洋能源
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产业链的构建,催生了新兴产业。海洋油气特别是天然气(含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可再生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绿色开发正在成为保障海洋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实现“双碳”目标、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海洋方案。
2022-12-30
海洋经济海洋能源 碳捕捉封存
2022年,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大幅增长,中国海洋油气产量再创新高,海洋石油将贡献全国石油增产量的一半以上。近日,第二届中国海洋能源发展论坛暨《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2》(下称《报告》)发布会日前召开。《报告》指出,新形势下,海洋能源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海上油气生产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能源增长极。《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大幅增长,中国海洋油气产量再创新高,海洋石油将贡献全国石油增产量的一半以上。...
2022-12-29
海洋能源油气勘探可再生能源
目前,全世界已有85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包括27个欧盟国家、58个非欧盟国家。这些国家的碳排放占全球排放超过40%。其中,有29个国家明确了碳中和时间表。不丹已经实现碳中和;挪威、乌拉圭将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芬兰、奥地利、冰岛、瑞典分别将在2035年、2040年、2045年实现碳中和。还有20多个国家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其中,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匈牙利、新西兰等国家以法律形式加以保障。
2022-12-20
海洋碳汇碳达峰碳中和 碳捕捉封存
2022年11月9-10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海洋油气大会暨展览会(OC2022)在深圳隆重召开!为期两天的大会以“面向绿色未来,释放海洋潜力,实现双碳目标”为主题,聚焦于全球海洋油气和海上能源与数字化转型,汇聚国际 / 国家石油公司、钻完井承包商、以及油服企业、研究所/高校、政府等200+行业领先企业,400余位参会代表同堂共聚,2000多名线上观众线上同步交流。
2022-11-20
海洋装备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十年来,在海洋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方面,我国取得哪些突破性进展?新形势下海洋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2022-11-01
海洋强国海洋经济海洋装备
近日,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李家彪接受新华网专访,围绕绿色低碳与海洋资源开发分享了如下观点。新华网:您认为,我国目前在海底探测与开采方面有哪些重点目标?作为沿海省份,浙江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能做哪些贡献?
2022-10-15
海洋生态
9月28日,“2022年院士专家八闽行——全国海洋经济高峰论坛暨连江县海洋渔业碳汇建设体系发布会”在福州市连江县召开。本次活动由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及连江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2022-10-05
海洋碳汇 碳捕捉封存
“针对深海探索、深海采矿、深海钻探、深海装备维护和救援等,核能动力是最理想的能源。”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于俊崇26日在沪上举行的“海洋装备动力能源变革”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上,分析了全球核动力和海洋核动力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对未来海洋核动力发展过程的战略和技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2022-08-26
海洋装备
在认知、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水下观测和探测装备是海洋进入、海洋探测的必备设施,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着技术保障,是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抓手。然而,受限于当前能源供给水平,水下装备存在作业能力单一、单次续航时间短等问题,不能满足复杂工况下长期运行的需求。随着世界各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疆防卫日趋白热化,“透明海洋”工程和海底工厂建设迫切需要建造智能化水下装备集群,亟须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可靠、长寿命的能源动力支撑。因此,我们要创新水下能源供给模式,构建“发、储、输、用”多能互补的强大的水下能
2022-08-20
海洋观测海洋装备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罗续业指出,我国海洋领域卡脖子和“深海关键小件”的发展现状,与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极不相称,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技术发展、科学创新的瓶颈和薄弱环节。“亟需增强政策驱动力,促进卡脖子技术和深海关键小件核心创新。”
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白勇表示,“山东海洋工程过去十年得到飞快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最领先的省份。‘最大’体现在,山东本身是个大省,山东从事海洋高端装备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特别多。‘最领先’体现在,山东有胜利油田,石油管道装备企业是世界一流的。”
2022-08-11
海洋装备
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随着陆地资源减少甚至枯竭, 海洋已经成为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主要领域, 世界各国都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开发海洋资源列为重大发展战略. 海洋观测是认识海洋的基本手段, 是海洋经济开发、环境保护和权益维护的基础. 实施 “透明海洋”战略, 加强海洋观测技术装备研发, 建设海洋综合立体观测体系, 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1].
2022-06-30
海洋观测
核能发展对保障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编制的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体现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自立自强的精神,为贯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的方针提供科技支持。
2022-06-18
碳达峰碳中和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