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海洋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 “蓝色引擎”,单一城市的智能升级已难以适配复杂的海洋系统治理需求。以“海洋城市大脑+海上算力中心+海上数据中心+海上新能源”为核心的协同体系,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集成创新,更是重构海洋治理格局、激活蓝色经济的制度性突破。这一体系超越城市边界,以公共基础设施为锚点,通过场景创新释放乘数效应,为全球海洋数字化转型提供“陆海统筹、虚实融合、绿色驱动”的新范式。
协同体系的底层逻辑:
公共投入撬动海洋市场的 “乘数效应”
海洋开发的高风险、长周期特性,决定了公共基础设施必须承担“先行官”角色。相较于陆地经济,海洋领域的市场失灵更为突出——监测成本高、数据碎片化、技术门槛高,导致社会资本“望海却步”。因此,以海上公共基础设施为支点,既能破解“市场不愿投、不敢投”的困境,更能通过标准化、普惠化的公共服务降低全产业链成本,形成“公共投入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效应。
从全球实践看,欧盟“数字海洋”计划通过 20 亿欧元公共投资,带动成员国及企业投入超120亿欧元,建成覆盖大西洋、地中海的监测网络;美国IOOS(综合海洋观测系统)依托联邦政府持续投入,已吸引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企业参与深海装备研发。这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海上公共基础设施的本质是“海洋经济高速公路”,其价值不仅在于物理存在,更在于通过数据开放、算力共享、能源保障,让社会资本得以“轻资产” 进入海洋市场。具体到协同体系:
1. 海洋城市大脑是 “神经中枢”,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整合跨区域资源,解决“数据孤岛”和治理碎片化问题,其公共服务属性体现在免费向社会提供基础海洋数据、灾害预警接口、生态红线监测等核心能力;
2. 海上算力中心与数据中心是“数字底座”,依托海底低温环境实现低能耗运行(PUE值可降至1.1以下),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算力服务,例如为远洋渔业企业提供洋流模拟算力、为offshore风电企业提供气象预测数据存储;
3. 海上新能源是“绿色动力源”,通过波浪能、风能、太阳能协同供电,既保障数字基础设施的持续运行,又为海水淡化、深海采矿等产业提供清洁能源,形成“能源-数字-产业” 闭环。
海洋城市大脑的公共服务属性:
从“治理工具”到“发展赋能平台”
海洋城市大脑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公共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赋能,其功能边界应突破单一城市或单一领域,形成三级服务体系:
1. 基础公共服务:保障海洋安全与生态底线
全球海洋灾害预警网络。整合卫星遥感、浮标监测、岸基雷达数据,构建跨国家、跨区域的台风、海啸、赤潮联合预警系统。例如,通过南海周边国家数据共享,将台风路径预测精度提升至 90% 以上,为东南亚渔船提供免费预警服务,降低跨境救援成本。
海洋生态红线监测。对红树林、珊瑚礁等关键生态系统实施“分钟级”监测,向公众开放实时数据接口,推动“全民护海”。如深圳湾红树林监测数据接入城市大脑后,社区居民可通过小程序举报违规排污,响应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4小时。
2. 产业公共服务: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
产业链数据中台。免费向中小企业开放船舶轨迹、港口调度、海水水质等数据,例如为水产养殖企业提供水温、盐度预测模型,降低养殖风险;为海洋装备企业提供零部件供需匹配数据,缩短供应链周期。
技术适配公共平台。建设深海装备测试场、水下通信试验田,企业可申请免费使用,例如珠海“澎湖号”波浪能平台已为2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设备测试服务,加速技术商业化。
3. 跨境公共服务: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跨境物流数字通关。在粤港澳大湾区、东盟自贸区等区域,通过城市大脑对接各国海关系统,实现 “一码通”,将国际船舶通关时间从 24 小时压缩至 2 小时,降低贸易成本。
海洋碳汇交易支撑。统一海洋碳汇计量标准,为企业提供碳储量监测、交易撮合等公共服务,例如通过红树林固碳数据核算,帮助沿海地区企业参与全球碳交易。
场景策划的核心价值:
让技术落地有“场景”,社会资本入场有“路径”
场景是连接技术与市场的桥梁,也是公共投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关键。缺乏场景的技术投入如同“无的放矢”,而精准的场景策划能让社会资本清晰看到盈利点,形成“公共搭台、企业唱戏” 的良性循环。基于全球海洋经济转型需求,可重点打造四类标杆场景。
1. 智慧远洋渔业:从“经验捕捞”到“数据捕捞”
公共投入方面,建设覆盖西北太平洋的智能浮标网络,实时监测水温、浮游生物密度,通过海洋城市大脑生成 “渔情预报地图”;
社会资本方面,渔业企业可基于公共数据开发精准捕捞APP,提供渔具租赁、冷链物流对接等增值服务。例如,挪威企业利用类似模式,使捕捞效率提升40%,能耗降低25%;
产业协同方面,海上算力中心提供洋流模拟算力,海上新能源为浮标和捕捞船供电,形成“数据-算力-能源”支撑的完整产业链。
2. 深海资源开发:从“高风险探索”到“可控开发”
公共投入方面,建设深海观测网(如我国正在推进的“透明海洋”工程),为深海采矿、油气开发提供环境基线数据和风险评估模型;
社会资本方面,企业可聚焦深海装备智能化改造,例如开发基于数字孪生的采矿机器人,利用海上数据中心存储实时作业数据,通过城市大脑实现远程运维。如招商局工业集团在菲律宾深海采矿试验中,依托公共观测数据将设备故障率降低30%;
产业协同方面,海上新能源为深海平台提供持续供电,解决传统柴油发电成本高、污染大的问题。
3. 蓝色旅游生态:从“低端观光”到“沉浸体验”
公共投入方面,通过城市大脑整合海岛资源、文物古迹、海洋生态数据,构建“数字海洋公园”,向企业开放API接口;
社会资本方面,企业可开发AR潜水眼镜、元宇宙海洋博物馆等产品,例如游客佩戴眼镜即可看到海底沉船的三维复原,或通过VR设备参与珊瑚礁修复互动;
产业协同方面,海上数据中心存储高清海洋影像,算力中心支撑实时渲染,新能源保障岛屿供电稳定性。
3. offshore数字产业集群:从“陆地延伸”到“海洋原生”
公共投入方面,在离岸岛屿建设“海洋数字特区”,配套海上数据中心、算力中心和风电-光伏互补供电系统,提供税收优惠和数据跨境流动试点政策;
社会资本方面,云计算企业可布局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冷却降低能耗;AI企业可开发海洋大模型,服务于气候预测、灾害防控等领域。例如,微软在苏格兰的海底数据中心,PUE值仅1.07,较陆地降低40%;
产业协同方面,城市大脑提供数据合规监管服务,确保跨境数据流动安全,形成“算力-数据-能源-监管”四位一体的产业生态。
全球引领价值:
从“技术集成”到“规则输出”
这一协同体系的终极意义,在于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1. 在标准层面,主导制定海洋数据分类、算力调度、新能源并网等国际标准,例如将海洋数据中台的“三权分置”(所有权归政府、使用权归企业、收益权共享)模式推广至“一带一路” 沿海国家;
2. 在绿色转型层面,通过“海上新能源+数字基建”融合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发展路径,例如帮助东南亚国家建设波浪能供电的监测浮标,既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又提升海洋治理能力;
3. 在治理模式层面,构建“政府-企业-国际组织”多元协同的治理框架,例如通过海洋城市大脑的开源接口,让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接入数据,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度捕捞等挑战。
“海洋城市大脑+海上算力中心+海上数据中心+海上新能源”的协同体系,本质是一场海洋开发范式的革命——它以公共基础设施为“锚”,以场景创新为“桥”,以全球协同为“翼”,让海洋经济从“资源掠夺式开发”转向“可持续价值创造”。当一个数据接口能催生一个新产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力量,更是制度创新的价值,这一体系超越了城市与国家的边界,将书写人海和谐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