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固定式桩基海上光伏结构设计荷载标准化研究

2025-05-27 14:21     来源:能链311      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海上光伏
冷 明 龙 冀 曾 义 王保计 贺 琦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 要:发展海上光伏是突破土地约束、拓展新能源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海上光伏支架结构是固定式海上光伏结构系 统最重要的部分,本文分析对比了钢混组合桁架结构、大跨空间钢桁架结构、空间网架结构、传统钢支架结构四种主要结 构类型,结果表明空间结构是固定式海上光伏结构设计的主流形式,其经济性、施工可行性、标准化等均较好。对于荷载 参数的取值的标准化,本文对实施例海上光伏项目进行了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并将试验结果值与规范计算取值进行 对比分析,为后续类似项目的荷载参数取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固定式桩基,海上光伏,结构,标准化,荷载

引 言

在“双碳”目标地驱动下,我国各沿海省份陆续 出台了海上光伏发展支持政策。沿海地区电力消耗 较大,其陆地新能源发展受限于土地资源约束,而 海洋资源丰富,海上光伏和海上风电协同发展能够 有效优化投资成本,另海上光伏还可以与水产养殖

结合,提高整体投资收益。此外,海上光伏还可与核 电温排区一同进行立体开发,应用场景多样化 [ 1] 。 截至目前,利用近海海域建设大规模集中式光 伏项目在全国范围内仍无完整可参考案例,尚处探 索初期,仍面临经济、技术、安全及可靠性等挑战。 较陆上光伏项目比,海上高温、高湿、高盐雾,需应 对复杂的海洋环境如潮汐、波浪、海流、海冰、腐蚀、台风、海床地质条件等自然环境影响。

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新蓝海,海上光伏发展潜力 大、综合效益高、生态环境友好。发展海上光伏,不 仅是突破土地约束、拓展新能源发展空间的有效途 径,也是经略海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抓 手。不过,其规模化发展仍面临着技术性、安全性、 经济性、耐受性等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针对固定式海上光伏结构形式及荷载参 数取值等标准化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对推动海 上光伏项目结构设计标准化有重要意义。

1 结构形式

针对固定式桩基海上光伏,其结构类型仍无标 准可参考。目前,主要的结构类型有钢混组合桁架 结构、大跨空间钢桁架结构、空间网架结构、传统 钢支架结构等[ 2] 。 1.1 钢混组合桁架结构

上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与轻钢结构的 钢混组合桁架结构[ 3] ,下部可采用PHC预制管桩或 钢管桩。采用组合结构能充分发挥各自结构的有 点,混凝土结构具有耐久性强、刚度大、造价低等 优点。但此类组合结构制作组装效率较低,质量难 以控制,连接节点多,且经济性跨度较小。

上部结构采用单榀桁架结构,下部结构可采 用PHC预制管桩或钢管桩。单榀桁架结构具有大 跨度、用钢量小、设计制作可标准化等优点。但该

类结构侧向刚度小、需要采用焊接连接、防腐难以 保证。

上部结构采用空间结构,下部结构可采用PHC 预制管桩或钢管桩。空间结构具有空间刚度大,结 构自重小,抗震性能好、加工安装快、设计制作可模 块化等优点。但该类结构由于采用螺栓球节点施工 精度要求高、且后期维护工作量大。

传统钢支架结构固定支架主要由主梁、檩 条、立柱、斜支撑及连接螺栓、压块等部件组成。 传统钢支架对海上光伏的适用性较差,存在用跨 度小、钢量大、海上施工作业多、施工质量可控性 差等缺点。

固定式桩基海上光伏的结构形式需综合考虑 结构受力、稳定性、经济性、施工可行性、标准化、 防腐耐久性和运行维护等因素。目前,空间结构是 固定式桩基海上光伏结构设计的主流形式,其经济性、施工可行性、标准化等均较好,且没有明显的缺 点。随着研究的深化及项目实施经验的积累,空间 预应力结构、吸力筒一体化结构等可能会有实施应用的机会[ 4] 。

2 荷载参数取值标准化

海上光伏由于处于开敞式海域,风荷载较陆地 偏大、部分海域甚至远超陆地。由于固定式海上光 伏结构形式属于新型结构形式,目前仍未见针对海 上光伏结构风荷载相关计算的研究,结构的体型系 数及风振系数的选取暂无可参考的规范或实例。下 面以沿海某海上光伏项目为例进行研究。 2.1 风荷载体型系数取值标准化

本海上光伏项目实例为大跨度固定式桩基光 伏项目,建设地属于强风地区,结构跨度大,其设计 风荷载在中国《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2012[ 5] 中未作相关规定。

为了进行主体结构计算,本文对海上光伏项目 实例进行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 2.1.1 试验概况

在风洞中模拟大气边界层风场是建筑模型风 洞试验的重要内容。根据本海上光伏阵列的地形条 件及建筑环境和ESDU地貌分析,本试验的大气边 界层流场模拟为《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2012[ 5] 的A类地貌风场。以1/150的几何缩尺比模拟 了A类地貌,如下图5风洞中对大气边界层的风剖面 和脉动风谱模拟所示。

光伏结构采用玻璃钢制作,模型均具有足够 的强度和刚度,在试验风速下不发生变形,并且不 出现明显的振动现象,以保证压力测量的精度。考 虑到实际建(构)筑物的尺寸以及风洞截面的实际 情况,选择模型的几何缩尺比为1/150。试验阻塞 率控制在5%以内。光伏阵列的测点分块图如图6 所示。

按照我国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2012)[ 5] ,项目在B类地貌、25年重现期、10米高度 处、10分钟平均的基本风压w0 ,25=1.04 kN/m2,相应 的基本风速为U101600w0,50=40.79 m/s,;对应于50年 重现期w0 ,50=1.23 kN/m2,相应的B类地貌基本风速 为44.36 m/s。A类地貌对应的梯度风高度为ZG=300 m,α=0.12,由此可得梯度风风速UG=U 10(Z G/10)α和 梯度风风压PG=ρU2 G/2,结果列于表1中。

重现期(年)25 50 基本风压(kPa.B类)1.04 1.23 基本风速(U)40.79 44.36 风剖面指数0.15 0.15 梯度风高度(m)350 350 梯度风风速(m's)69.53 75.62 梯度风风压(1Pa)3.02 3.57 注:规范中统一取 2.1.4 试验结果

通过试验结果可知本海上光伏阵列飘带各分 块部分在各个风向角下的分块体型系数。同理,根 据试验结果的块体型系数,该分块的风压高度变化 系数及建筑所在地的基本风压,可以得到各个风向 角下的块平均风压。在进行海上光伏阵列的主要受力结构设计时, 常以测点或分块的平均风压值wmean再考虑动力放大 效应(我国规范中定义为风振系数β),二者相乘作 为主要受力结构设计风荷载。

由概率统计方法得到的光伏阵列各测点的极 值风压,25年重现期的最大和最小极值风压见图 7,50年重现期的最大和最小极值风压见图8,此极 值风压用于光伏阵列围护结构设计。

2.1.5 试验结果

通过对本海上光伏实施例阵列进行刚性模型 测压风洞试验及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和建议[ 6][7] : 1、对于光伏阵列主要受力结构设计风荷载: 根据图7的块体型系数可得到光伏阵列各分块的10 分钟平均风荷载,是光伏阵列主要受力结构设计的 基本参数。

2、图7和图8分别给出了光伏阵列在0-360°风 向范围内的极大和极小分块体型系数,可用于主要 受力结构设计。

3、对于光伏阵列围护结构设计风荷载:应用 概率统计方法得到了光伏阵列各测点的最大和最 小极值风压,可用于光伏阵列的围护结构设计。 2.1.6 规范计算结果

根据《光伏支架结构设计规程》NB/T 10115— 2018[ 8] ,倾斜角为15度,计算出外围方阵结构体型系 数:风压0.8,风吸-0.95,内部方阵结构体型系数: 风压0.68,风吸-0.80(当光伏板阵列布置,阵列数 大于7排时可对两端第2列、第4行以内支架体型系 数进行折减,本项目折减系数取0.85)。 2.2 风荷载风阵系数取值标准化

本实施例项目风振系数取值为1.4,一方面考虑 本项目结构采用网架结构,结构刚度较大;另一方 面,本项目处于海上高风速区域,需要考虑一定的 放大系数。

根据《光伏支架结构设计规程》NB/T 10115— 2018,对于双列或单列单坡支架结构体系,可取1.0。

通过对比可发现,实施例项目取值比规范偏 大,准确的风振系数需要通过气弹性模型的试验 获取。

3 标准化建议

对于结构体型系数,根据规范计算出的外围风 压体型系数偏小,规范计算结果仅为0.8,而试验结 果达到了1.0;风吸体型系数同样偏小,规范计算结

果为-0.95,而试验结果则达到了-1.22。对于内部方 阵风压体型系数,规范计算结果仅为0.68,而试验 结果仅为0.25左右,风吸体型系数规范计算偏大; 风吸体型系数同样偏大,规范计算结果为-0.80,而 试验结果为-0.70左右。

从上述对比结果可知,对于外围的方阵,规范 计算结果偏小,而对于内部的方阵,规范计算结果 则偏大。为此,在进行上下部结构计算时,对于外围 的结构建议进行放大;而对于内部的结构则可进一 步进行折减。

4 结 论

通过对比不同海上光伏支架结构的类型,分析 研究了不同类型海上光伏支架结构的优缺点,结果 表明,空间结构是固定式海上光伏结构设计的主流 形式,其经济性、施工可行性、标注化等均较好。通 过对比分析结构体型系数的规范取值与试验结果, 结果表明,于处于外围的方阵,规范计算结果偏小, 而对于内部的方阵,规范计算结果则偏大。本文建 议与本实施例项目类似的项目的结构类型和荷载参 数取值可以参考本文结果

推荐阅读

扬帆起航!中电建海风公司入选集团首批“启航企业”开启海上风电新征程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中国电建召开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会,全面总结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成效,并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在此次大会上,第一批启航企业正式授牌,贵州工程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中电建海上风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风公司)凭借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卓越表现,成功入选中国电建集团首批启航企业。海风公司自2022年8月成立以来,始终贯彻落实集团和贵州工程公司的战略布局,积极抢抓海上风电业务的新机遇。... 2025-07-11

向海而生,追光未来,解码海上光伏超级工程!

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太阳能是一种洁净、可再生的一次能源,不消耗矿物质能源、不污染环境,建设周期短、建设规模灵活。海上光伏不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海面广阔无遮挡,天然“恒温”、海风清洁、光照更优,太阳能利用效率高,适合大规模连片建设。 2025-07-09

上海市:打造大规模海上光伏基地 推动东海大桥等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及并网投运

上海市海洋局关于公开征求《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公告指出打造大规模海上光伏基地,推动东海大桥、临港、金山、奉贤等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及并网投运。实施海洋新兴产业全链条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开展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建设新型海洋数字基础设施、强化海洋新兴产业应用场景牵引;建设世界级现代航运服务业集群。引领航运服务业绿色转型、提升绿色燃料认证服务能力、加快建设数智航运生态圈、推动航运保险业创新发展等。 2025-07-08

山东青岛市:“渔光融合”共享海洋光伏发电项目一期首批并网发电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一期首批并网发电,所发海上绿电成功通过国家电网进入千家万户。 2025-07-08

中国首个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启航 一道新能赋能海上光伏新纪元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正从陆地走向深蓝。近日,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该项目是我国首个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这道矗立于黄海之滨的"蓝色长城"不仅标志着我国在海洋新能源开发领域实现关键突破,更彰显了技术创新赋能能源革命的深层逻辑。 2025-07-08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