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底,上海交通大学长兴海洋实验室陈卫星团队自主研发的波浪补偿栈桥系统在胜利油田海域顺利完成首次综合海试。在胜利油田的大力支持下,该系统在海上采油平台成功验证了核心性能指标,以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成果向“七一”献礼。
突破性海试成果:实船验证核心性能
为确保海试顺利进行,团队提前在“胜利221”船上完成了波浪补偿栈桥系统的安装工作。在胜利油田海域的“中心一号”和“中心三号”海上采油平台,团队在真实海洋环境下开展了一系列系统性搭接试验:
1.多平台登靠能力测试: 成功在两个不同平台进行了栈桥搭接操作,验证了系统对不同目标平台的适应性;
2.复杂工况适应性测试: 针对不同潮位、不同流向等实际条件,分别测试了船舶采用尾靠和侧靠方式登靠平台时,栈桥的搭接表现与运动补偿效果;
3.核心能力验证: 成功验证了栈桥系统的核心功能——三自由度栈桥的主动波浪补偿控制能力。该系统采用纯电驱动和高响应补偿算法,具备毫秒级的运动响应速度以及高冗余的安全保护机制。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有效适应船舶因波浪引起的运动,为近高海况下人员的安全、高效转运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历时300多个日夜持续攻关,经过了仿真验证、陆地测试、海试验证,团队攻克解决了10多项波浪补偿栈桥设计、控制与应用的难点,成功验证了该自主研制系统在实海况下的基本性能。基于此次验证结果,团队将对产品性能进行更全面迭代与优化。
海洋装备先锋队:铸就攻坚克难的科研铁军
海试成功的背后,是长兴海洋实验室海洋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研究中心全体成员的紧密协作与辛勤付出。
在负责人陈卫星副教授的统筹下,团队成员赵现朝、周松林、徐帅峰、张鑫鑫、林超雄、夏毅强、李维康、辛宝庚、王冰冰等坚守岗位,在实验室调试与海上试验现场并肩作战,共同克服技术挑战,保障了试验的顺利执行。
作为项目协调人员,黄佳佳在海试进程中发挥了项目沟通枢纽作用,是交大团队与胜利油田对接的主要窗口,负责清晰传递需求并建立高效沟通机制。在装备安装前,他协调牵头组织了“胜利221”船甲板加固等关键准备工作;海试期间,他主导协调各方资源与时间节点,制定海试计划并推动落实,确保了试验按计划执行。同时,他及时向油田领导汇报进展,并成功推动栈桥系统参与胜利油田海上联合演练,为装备的实际应用和推广创造了宝贵的展示平台,有力保障了海试工作的整体高效推进。
海试感言:从实验室到真实海洋的跨越
陈卫星(团队负责人): “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能解决海上生产实际问题的装备,保障人员作业安全,这是科研最重要的价值体现。”
周松林(技术负责人): “海试验证了系统的基本能力,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算法和性能,提升其在更恶劣海况下的可靠性。”
黄佳佳(项目协调负责人): “栈桥稳定搭接平台、保障转运安全,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做好协调保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是我的职责所在。”
徐帅峰(装备安装负责人): “作为团队一员,最踏实的时刻就是看着栈桥在风浪中一次次稳稳对接成功。设备的可靠表现,给了我们继续优化细节、精益求精的底气。”
张鑫鑫(海试现场管理负责人): “这次海试的顺利,是现场每一位成员顶着日晒、盯紧细节拼出来的。作为现场管理人员,能保障试验安全有序推进,把团队的成果在真实海上展现出来,就是最大的满足。”
夏毅强(控制程序负责人): “当栈桥在海浪起伏中稳稳地搭上平台时,心里特别激动。我们日夜调试的控制程序经受住了真实海况的考验,这是整个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果,也证明我们的算法从实验室走向了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