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海洋储碳,势头渐劲

2023-09-18 10:16     来源:中国能源报     海洋储碳 中国海油 碳捕捉封存海上油气平台

整体来看,“海洋储碳”这个新兴产业,发展势头稳中有进。

中国海油恩平15-1海上石油生产平台。视觉中国

随着减排形势趋紧,业内正在寻求更灵活的碳捕集和封存方式,将碳转移到海上封存设施或海底成为新方向,“海洋储碳”示范项目在全球涌现。6月1日,我国首个百万吨级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中国海油恩平15-1油田碳封存示范工程正式投用;欧洲以北海为中心诞生多个海上碳封存项目,其中最受关注的挪威北极光项目(Northern Lights)和丹麦绿沙项目(Greensand)有望分别于2024年和2025年投产。整体来看,“海洋储碳”这个新兴产业,发展势头稳中有进。

我国“岸碳入海”潜力足

“报告中控,二氧化碳回注系统运转正常!”6月1日上午9时30分,在距离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恩平15-1平台上,高碳原油生产井、生产处理系统、二氧化碳压缩机及分子筛脱水橇等设备依次启动。在隆隆的设备轰鸣声中,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通过一条海底绿色通道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远、在海床800米底下的“穹顶”式地质构造中。该工程投产,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海上二氧化碳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钻完井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空白,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将超过150万吨。

珠江口海域是我国南部地区重要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区域,也是我国海域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的地区之一。中国海油指出,二氧化碳封存回注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直接注入至地下800-3500米深度范围内的陆上或海底咸水层。工程无论技术、设备、管理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将为我国海上碳封存技术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年初发布的《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基本查明》指出,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和适宜性颇为可观,其中盆地级预测潜力2.58万亿吨,区带级推定潜力1.21万亿吨,首批目标级控制潜力33.87亿吨。

欧洲北海成碳储运中心

海外市场“海洋储碳”风潮主要集中在欧洲北海地区。北极光作为欧盟首个开放式、灵活的封存工业排放二氧化碳项目也是挪威第一个同类项目,诞生于2018年,在挪威陆上终端接收来自欧洲西北部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将其储存在海底。一期预计2024年中完成,每年可封存150万吨二氧化碳;二期封存能力有望达到每年500万吨以上。

挪威政府指出,北海地区有潜力储存超过800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挪威1000年排放量。去年,北极光签署了全球第一份跨境二氧化碳运输和储存商业协议,今年3月又有5家大型能源公司向挪威政府提交了储碳合作申请。

绿沙则是丹麦首个海下二氧化碳储存项目,旨在将比利时捕捉的二氧化碳运输至丹麦北海海床一英里以下,高压条件下实现永久封存,今年3月获得欧盟委员会支持,预计最早2025年投产。按计划,绿沙将于2030年开始扩产,目标每年储存多达800万吨二氧化碳,这相当于丹麦全年10%二氧化碳排放量。

显然,北海作为老牌油气产区,有望成为碳运输枢纽和存储中心。睿咨得能源咨询公司汇编官宣项目和合作谅解备忘录预计,到2030年,挪威二氧化碳运输量将达到2600万吨,占全球二氧化碳运输量30%左右。荷兰紧随其后,运输量达2300万吨/年;英国运输量约2000万吨/年;法国运输量约1700万吨/年;比利时运输量为1300万吨/年。

“运碳入海”受关注

随着全球碳捕集、封存和利用市场逐渐扩大,业务链中涉及的高成本、运输网络匮乏等挑战,正在给碳捕集业务前景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睿咨得能源研究预测,预计到2030年底,每年将有超过9000万吨二氧化碳被转移到海上储存设施,至少需要48个码头处理、55艘船舶运输。

陆上管道是最常见形式,预计到2030年将有330条管道投入运营。海上管道则可以将捕获的二氧化碳运输到海下储存地点,预计未来几年将在碳捕集、封存和利用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航运业仍然主要依赖传统燃料,如船用柴油或低硫燃料油,使得海上碳运输碳足迹不容小觑。睿咨得能源认为,对长途航行船舶而言,液化天然气作为船舶燃料可以减少18%的碳排放量,甲醇则可以减少20%,氨燃料可以减少多达80%。

选择何种船舶燃料,对“碳运输”十分重要。“截至目前,二氧化碳运输仍然是一个新兴行业,未来几年有望在气候解决方案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一个理想状态中,所谓碳运输船舶,应该只能使用没有排放的可再生燃料,但这些燃料现在太贵,经济上不可行。”睿咨得能源供应链研究副总裁莱恩·曼·伯格斯马克表示。

推荐阅读

封顶!我国海上首个超高温高压气田开发又有新进展

近日,我国海上首个超高温高压气田——乐东10-1项目平台上部组块成功实现结构封顶,项目陆地建造取得关键进展。乐东10-1气田为我国海上首个超高温高压气田,具有井口压力高、关井压力高、井口温度高的特点。项目计划新建一座四腿无人井口平台,其上部组块长30米、宽26米、重约1900吨,分上下两层甲板,项目充分依托在生产气田乐东22-1进行油气处理和电力供应,所产天然气输送至乐东22-1气田,与其油气混合后输送至东方终端进行处理。在项目可研阶段... 2023-09-21

老油田移植上”中国大脑“——首例在役海上设施中控系统国产化升级取得成功

9月18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中控系统在惠州油田2个海上生产平台上线试运行,累计超7000小时,各项性能均达预期目标,这标志着南海东部油田首例在役海上设施中控系统国产化升级取得成功。中控系统是什么?即中央控制系统被称为海上平台的大脑,它既是24小时管家通过遍布平台的传感器、探头、摄像头时刻监测和控制平台系统参数,保障各个系统在安全数值内运行,同时,它也是管路交警,根据实时路况调整管路内油、气、水确保油气生产工艺平稳。惠州油田作为... 2023-09-21

组块今日封顶!“亚洲第一高”海上油气平台再传捷报

9月20日中午12时,珠海海洋工程建造场地,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上部组块最后一个甲板片精准就位。三天内现场团队密切配合连续部署两次合共近500吨的大型吊装成功完成上部组块主结构封顶作业,继上周深水导管架完成最重结构物吊装后,海基二号陆地建造再次取得里程碑式进展。总高 428米!亚洲第一高将诞生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是一座集钻井、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多功能钻采平台,由深水导管架、上部组块、钻机模块等组成,设计总高度达428米,总... 2023-09-21

SBM将与MHI联合研发FPSO二氧化碳捕获技术

近日,荷兰FPSO运营商SBM Offshore与日本三菱重工(MHI)签署合作协议,将合作推出浮式生产储卸油船(FPSO)二氧化碳捕获技术。这两家公司此前已经成功开展工程和设计研究,证明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在近海的技术可行性并为商业化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双方达成了最新协议,将在FPSO从海上储层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过程中提供一种二氧化碳捕获解决方案。这种二氧化碳捕获解决方案将采用三菱重工与日本关西电力公司联合开发的专利技术KM CDR Process&tr... 2023-09-20

西江30-1区开发项目全面迈入建造快车道

9月17日,深圳赤湾建造场地随着直径2.2米、长85米重达258吨的西江30-2B导管架首段下水腿完成吊装作业,在预定位置精准就位,这标志着该导管架现场总装作业正式启动,西江30-2油田西江30-1区开发项目全面迈入建造快车道。西江30-2油田西江30-1区开发项目该项目核心设施包括1座原油生产平台西江30-2B、1条混输管道及1条海底电缆。平台设有32口井槽,总重量约3万吨,由1座高108米、8腿12裙桩的导管架和1座集钻井、生产、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上部... 2023-09-19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