镭测创芯研发的漂浮式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可为海上风资源勘测、海气边界层动力学研究及海洋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宝贵的剖面观测数据。
前不久,青岛海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舟科技”)推出了新研发成果——新一代波浪传感器(HZ-WAVES-1A)。该产品采用了尖端感应技术,能够在极端海洋环境中准确测量波浪的高度、周期、方向等关键参数,且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耐腐蚀、抗风浪等海洋环境特点,确保数据采集的精准度和传输的稳定性。现在,这些探海“神器”已经在多个海域实现布放及应用。
在以海洋观测等为代表的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青岛正接连迈出坚实步伐。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青岛重要的新兴产业,而海洋具有承载该产业的广泛应用场景。从资源勘探到港口安防,从水质监测到气候预测,一张“空天地海”一体化的通信网络让未来海洋发展拥有了无限可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青岛正前瞻布局海洋电子信息产业这一未来产业。通过相关学科的交叉创新,青岛力图在传感器等硬件研制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软件开发上协同发力,“软硬兼施”,让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迸发出更加强劲的经济增长动能。
覆盖产业链
作为一个未来产业,业界对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参考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调研报告,该产业可以理解为:通过卫星遥感、声学探测、雷达监测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对海洋环境、资源、生态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应用。
这意味着,用“趁手”的工具对海洋信息数据进行探测、观察、感知和收集,是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海洋传感器等仪器设备是认识海洋的“眼睛”,是海洋环境信息感知的“神经元”,也是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抓手”。
让看不见的海风精准可测、有数据可依,镭测创芯与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和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突破了漂浮式测风激光雷达系统的关键技术,打造出了多普勒激光雷达“中国芯”。前不久,其研制的测风激光雷达还获批了国家气象专用技术装备。
在相关领域,以镭测创芯为代表的青岛企业正在茁壮成长。海研电子、道万科技、山东省经海仪器设备、水德科技等是传感器领域的“带头”企业,卓建海洋、晨明海洋、南森海洋等仪器设备企业也已崭露头角,华航环境科技等海洋遥感探测企业发展迅猛。同时,在“无人”领域,罗博飞、森科特、澎湃海洋、飞马滨(青岛)智能科技等水下机器人企业,海舟科技、蔚海明祥等水下滑翔器企业,蓝海未来、华兴海洋等无人船企业各展所长……它们发挥各自科创优势,联合为青岛“织就”了一张海洋观测网络,源源不断地收集着海洋各类数据。
将收集到的信息“原汁原味”地传回地面,则是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第二个关键环节。当前,该环节正向着无线宽带、宽覆盖、跨介质、网络化、全天候实时传输等方向发展,更加需要岸基移动通信、海上无线通信、卫星通信、水下无线通信等先进技术及海底电缆、路由设备5G网络等多种设备的密切配合。
在青岛,以汉缆股份为引领,汉缆海洋工程装备、海能特种电缆、华凯海洋科技等企业携手筑牢了海缆产业发展的“地基”。泰戈菲斯、声威海洋等企业专注于水声通信,杰瑞自动化、华箭科工创新科技等企业专注于卫星通信,佰才邦智能科技、海信移动通信等企业则专注于5G通信……这些企业为数据信息“上岸”打开了通路。
对数据进行分析、加工,才能最终实现应用。在这个领域,青岛企业也早已躬身入局。目前,励图高科、中海潮科技、彩虹鱼海洋科技(青岛)、中科曙光、青岛国实等企业都已具备整合、分析海洋大数据信息能力,为数据应用奠定了基础。例如,励图高科研发的iSEAPLAT智慧海洋产业互联网平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了水产养殖、渔船渔港、海洋牧场、海洋预报、海洋生态、海洋航运、海洋工程等多个涉海领域的智慧化管理。
将海洋数据应用到更多行业,青岛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浩海科技主要从事卫星遥感、信息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近海域空天地一体化预警监测系统研发;阅海信息、秀山移动测量、光流软件、地球软件等企业也围绕海洋测绘、生态环境监测、海洋水文气象信息服务、数值模拟预报和可视化等领域开展了相关应用开发。
覆盖数据收集、传输、分析、应用等环节,青岛“硬核”企业串起了海洋电子信息的产业链,让这个充满挑战的未来产业有了更坚实的发展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