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海油研究总院(以下简称:研究总院)主持编制的《50kW海洋温差发电系统工艺包》,获得中国船级社(CCS)的原则性批准(Approval in Principle,AIP)证书,这是我国首个可用于工程设计的海洋温差能发电工艺包,标志着我国海洋温差能研究正逐步从理论试验迈向工业化阶段。
本工艺包明确了海洋温差发电的工艺流程,确定了系统与设备的关键参数,可为工程化提供设计基础。中国船级社依照《安监总局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安全规则(2010)》《CCS海上浮式装置入级规范(2020)及变更通告》《GB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2018)》等有关法规和规范,对提交的《50kW海洋温差发电系统工艺包》进行了独立公正的审查,认为送审文件能够符合规范的适用要求,概念合理且设计原则可行,决定授予原则性批准证书。
在我国,海洋温差能占海洋能总量的50%以上,主要分布在南海区域,以其储量大、发电相对稳定、清洁可再生等特点而备受重视,一直以来是海洋能领域的研究热点。美国、日本、韩国、印度、英国等国家针对温差能发电开展了大量研究,部分装置已进行了海试验证,处于商业化前期的示范阶段。相比之下,我国海洋能温差能开发利用研究起步较晚,处于理论研究及小型发电装置的岸上试验阶段。
目前,海洋能温差能发电工艺流程依然面临技术挑战,在利用海洋表面的温海水加热低沸点工质令其汽化经过透平,透平出口工质蒸汽通过与深层冷海水换热冷凝,经工质泵再次输送到蒸发器,通过不断的循环产生源源不断的蒸汽驱动透平发电这一过程中,如何开发适用于工程化的高效工艺包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自2017年以来,研究总院深耕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技术,承担多项重大项目,突破海洋温差能发电高效热力循环、小温差低焓降高效发电设备开发、大直径长立管设计、深层海水提升与输送系统设计、无药剂添加深层海水反渗透浓缩、温差能综合利用专用平台一体化概念设计等数项关键技术,形成可用于工程设计的海洋温差能发电工艺包。
“双碳”目标背景下,建设海洋强国对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研究总院也将继续开展更高效率、更大功率的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研究,牵头设备国产化、专用平台一体化设计,引领海洋温差能的工业化与产业化,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贡献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