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变此种状况,2021年,我带领团队开展了“山东省海洋产业‘卡脖子’技术”调查研究工作,系统总结山东海洋产业“卡脖子”技术难点、堵点问题以及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编制了《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图谱》,将7大类、58小类、136种海洋传感器的“卡脖子”技术进行调查梳理,按照“存在‘卡脖子’问题仍需长期努力突破的仪器设备、建议优先突破的‘卡脖子’仪器设备、可以实现国产化替代的仪器设备”进行分类,建立了优先突破设备的技术发展路径图。
在此指导下,我带领团队从易到难,以优先解决现代工程技术、关键共性技术为主,逐步拓展颠覆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研发,逐步突破了系列海洋声学“卡脖子”关键技术,实现了海洋声学释放器、低频水声通信机、矢量水听器等核心仪器国产化,打破国外对我国的垄断和禁运。通过以上调查研究,当看到80%以上的海洋仪器和核心传感器需要进口后,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特别焦急,也想找到捷径快速实现突破,但科学研究是有规律的,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因此在实现海洋仪器国产化的过程中,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久久为功,比如在实现海洋声学释放器国产化过程中,在完成样机和测试后,我又带领团队经过了两年大量的工艺技术研发和海上试验,才将产品推向市场,而不是为了尽快实现盈利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因此产品上市后由于性能优异,赢得了市场广泛好评,使得国外品牌也开始降价。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作为一名从事海洋科研近20年的科技工作人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今后我将继续潜心海洋科研,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功夫,为海洋强省、海洋强国事业贡献力量。信息来源:联合日报 作者:郑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