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打造“海上新广东”,首要依托海洋经济产业技术的科技创新

2025-09-25 13:59     来源:新华社、观海局     海洋新能源漂浮式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渔业海上风电技术

9月23日,在广东珠海举行的海洋经济产业技术高端论坛上,与会院士专家表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打造“海上新广东”,科技赋能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次论坛聚焦海洋经济产业技术,围绕海洋经济产业前沿布局和科技赋能,探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领域。

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漂浮式风电等海洋新能源、海上通用混凝土浮体等海工装备研发、海洋智慧渔业、海洋装备制造、科教文旅一体化与海岛经济圈综合开发等核心议题。

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表示,作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排头兵,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打造“海上新广东”首要依托海洋经济产业技术的科技创新。

论坛上,东南大学刘加平院士介绍其团队研发的混凝土收缩控制与超高性能化技术体系,已成功应用于智能化养殖工船、深海采矿装备等重大工程领域。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挪威科技大学托盖尔·蒙恩教授认为,中国的海工通用UHPC浮体设计建造技术,是漂浮式海上风电商业化进程的关键突破。该技术预计可降低浮体造价30%以上,为全球海上风电产业提供了极具前景的解决方案。

本次论坛主办单位中国铁建港航局党委书记张立丰表示,依托工程建设优势,新成立的中国铁建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即将在珠海横琴揭牌。研究院将加快培育以海工通用UHPC浮体、海洋牧场、海底光电缆“3大支柱产业”和海岸带绿色采矿、海洋深层水高值开发、深海矿产开发、海岛经济圈、海洋工程装备“5大潜力领域”为核心内容的“3+5”海洋经济产业技术生态体系,集中力量攻关“卡脖子”技术,着力破解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瓶颈,筑牢海洋强国建设的科技基石。

作为研究院的建设与运营单位,中国铁建港航局将充分发挥其在海洋工程领域全产业链核心能力,依托包括5000吨全回转起重船、2000吨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船在内的国际先进船机装备,把企业在深远海工程、大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及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世界级跨海通道建设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坚实的研究基础。

同时,研究院将充分借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政策优势,构建高效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速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生根。

推荐阅读

《青岛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全文发布

第一条  为了贯彻海洋强国战略,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中心城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市海洋经济发展以及相关服务保障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2025-10-13

中交振华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宣贯会隆重召开

10月10日,中交振华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宣贯会隆重召开。会议由公司总经理于富强主持,公司董事、法定代表人黄曌宇、公司总工程师严兵,研究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王卫红,研究总院财务总监彭炳华等领导出席,海工院全体干部员工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共同参会。 2025-10-13

粤东首个“海上风电母港”正式开放 助力区域海洋经济腾飞

海洋能源网获悉,10月10日,位于揭阳惠来临港产业园的国家电投前詹通用码头一期项目正式开放口岸,标志着粤东地区首个海上风电母港正式投入运营。前詹通用码头地理位置优越,距国际航线约22海里、国内航线约10海里、广州港约220海里。港区陆域总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进港航道水深15.4米,航道长度3590米。码头配套建设了7万吨级和3千吨级通用泊位各1个,工作船泊位1个,还建有防波堤、护岸、港区后方堆场及仓库等设施。此外,码头拥有40米宽的临港大... 2025-10-13

王征:加强漂浮式海上风电领域国际合作的战略思考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深水区”,海上风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支柱,正快速向深远海拓展。漂浮式海上风电突破了传统固定式海上风电在水深和地质条件上的限制,为资源丰富但近海受限的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漂浮式海上风电年新增装机容量或将占全球海上风电年新增装机容量的30%以上。 2025-10-11

海南大学科研新成果!3D打印仿生蒸发器件实现海水淡化协同催化制氢

近日,海南大学海洋光化学转换与功能器件创新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专家团队在海洋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3D打印的仿生花朵蒸发器,可在太阳光驱动下,高效、同步地实现海水淡化和清洁氢能生产,该成果破解了长期困扰该领域的盐分堵塞和催化剂在海水中易失效两大技术瓶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障我国远海岛礁水资源与能源安全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化学工程领域权威期刊《化学工程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5-10-11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