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油气涌动。7月23日,我国渤海亿吨级油田垦利10 - 2油田开发项目顺利投产的消息传来,这是科技创新驱动油气开发的又一硕果。垦利10 - 2油田坐落于渤海南部海域,距离天津市约245公里,区域平均水深约20米,已探明地质储量超1亿吨,是渤海湾盆地凹陷带浅层发现的首个亿吨级岩性油田。然而,储量规模大但丰度低、稠油粘度不均、开发难度大、多种开发方式并存等诸多难题,曾让其开发之路荆棘丛生。但研究总院勘探开发、钻采、工程等专业团队凭借一体化协同攻关,成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以科技创新为利刃,斩断阻碍,保障我国海上最大规模浅层岩性油田正式迈入生产阶段。
储层认知新突破:透视精度跃升,开发模式革新
垦利10 - 2油田的单砂体窄、薄、叠置关系复杂,砂体边界难以精确识别,开发井钻遇率的不确定性极高,这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稍有偏差便可能与目标储量失之交臂。但勘探专业科技工作者们凭借智慧与创新,构建起基于测井参数的“自适应储层结构楔形模型”和“储层结构 - 地震属性知识库”,犹如为储层装上了高精度的“透视镜”,将砂体边界识别精度从8米提升至6米,助力钻井吻合率一举提高9个百分点,达到84%。
面对油田测试时间短、砂体间产能认识差异大、砂体形态复杂等诸多难题,科技工作者们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建立了不同边界条件下拟稳定产能方程,制定了不同砂体形态的井网部署策略。经验证,产能预测精度提高了10%,并形成了可复制的预测经验。这不仅为垦利10 - 2油田的开发提供了精准指引,更如同一把钥匙,未来有望助力同类型油田采收率提升至30%,为我国海上油气开发开辟新的增长极。
钻采效能再定义:优智钻完井,赋能增效新范式
垦利10 - 2油田储量虽大,但丰度低,导致储量分散,采收率低,开发难度犹如攀登险峰。但钻采专业团队以优智钻完井技术理念为指引,通过油气井“瘦身”、创新优速工艺技术以及工期概率化等举措,为现场施工按下“快进键”,提速提效成果显著。
他们引入350℃电潜泵注采一体化管柱、有缆智能分注以及平衡注水等关键技术,为油田热采提效、冷采精细化、分层注水智能化、无人平台智能高效均衡注水筑牢了技术根基,提供了坚实方案保障。针对岩性油藏和窄河道砂体开发难题,科技工作者们更是亮出“杀手锏”,通过长水平段水平井、阶梯水平井、分支井、均衡注热、长效防砂等8项少井高产技术与钻采设计方案,保障薄层、枝蔓状砂体储量的有效动用,节约投资超亿元。
基于项目开发实际,团队首次完成油田开发少井高产专篇编写,并建立了海上油气田开发少井高产专篇范本目录,为后续油气田同类油藏开发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模板,这一创举如同在海上油气开发领域树立起一座新的技术灯塔,照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工程系统性攻坚:集成创新与本质安全双擎驱动
垦利10 - 2中心平台堪称海上油气开发的“巨无霸”,它是海上首个集固定注热、注水冷采与区域处理中心功能于一体的中心平台,也是渤海海域目前外形尺寸最大、重量最重的中心平台。面对系统集成难题,工程专业科技工作者们践行“精细化基本设计”,开展多个关键技术攻关专题研究,采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并通过模块化、紧凑化、立体化设计提升甲板空间利用率,实现稠油热采工艺流程适应性提升。
他们应用高效聚结分离器替代传统设备,为水处理模块“瘦身”,创新优化热采锅炉爆炸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技术,形成全面系统的稠油热采开发技术体系。在平台浮托过程中,垦利10 - 2中心平台浮托重量远超海洋石油228的浮托能力,研究总院团队双管齐下,一方面强化重量统筹管控,牵头多轮跨专业减重研讨;另一方面通过系列创新研究,提出TMCP技术方案、高强钢减重路径及焊接工艺,成功攻克超大型海洋平台轻量化设计关键技术。
最终,绿色低成本TMCP(热机械控制)态420MPa级超高强钢在国内海洋平台首次示范应用,与传统钢材相比,平台结构减重10%(约660吨),助力实现组块和生活楼整体浮托安装,碳排放量降幅达15%以上,钢材成本相比传统钢材降低2%-10%,有效降低平台整体投资,显著提升了建造和安装效率,为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未来,研究总院科研团队将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技术应用、服务生产为导向,深入探索海洋能源开发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他们将如同海上油气开发领域的“拓荒者”,以科技创新为利刃,披荆斩棘,为海洋能源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向着更广阔的深蓝挺进,书写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