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双星辉映,广东湛江自主设计研发养殖重器联袂进军深远海

2025-04-27 10:31     来源:南方都市报APP     湛江湾1号 湾区伶仃号 海洋牧场海洋渔业
四月映绿,碧空如洗,浩瀚蓝海上,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网箱型工船试验平台“湛江湾1号”正在开展海试,即将在湛江市东海岛附近海域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湛江湾1号”的姊妹船“湾区伶仃号”在加快建造中,行将在江门市下水。

“湛江湾1号”即将在湛江东海岛附近海域投入使用。

这同型两艘养殖网箱型工船由湛江湾实验室自主设计研发,是目前广东养殖水体最大、智慧化程度领先的养殖平台,其创新的设计理念,集合了众多创新成果。其下水投产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象征着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全球首创

引领深远海养殖新潮流

“在这两型工船上,我们实现了许多创新的举措,比如船型与网箱结构融合、养殖水体自然交换、漂浮式动力定位海域、自航游弋式养殖及航行避台的大型综合性养殖试验平台等,从而能够以高质量低成本完成了工船的设计建造。”湛江湾实验室工船研发团队总师陈潇介绍。

“湛江湾1号”

据悉,“湛江湾1号”“湾区伶仃号”设计研发具备五大核心优势:

一是首创船网融合设计,降成本提质量。通过首创船型与网箱结构融合,有效降低建造成本以及日常养殖换水运营成本,同时实现深远海优良水质养殖环境,提升渔获品质;

二是深远海全域适养,拓展养殖空间。平台适用于20米以上水深的海域养殖,地球上水深超过20米的海域面积占比高达90%-98%,因此工船为海水养殖业拓展了广阔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向深远海进发;

三是自航游弋养殖,创造最优环境。工船配置电力推进系统,当遇到台风来临时可自主航行躲避台风,并可因地制宜,根据养殖品种、海域水质、气候等的情况变化改变养殖区域,创造最优生产环境,提升养殖效率和渔获品质;

四是超大规模养殖,集约高效生产。工船总长154米,总宽44米,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船内设有12个独立的养殖区域,可满足多种鱼类同时养殖,年产能可达2000—5000吨,是名副其实的养殖重器;

五是全流程智慧化,实现精益养殖。“大块头”有“大智慧”,工船集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功能于一体,配备了绿色能源自供给、全电力推进、动力定位、锚泊、饲料储存与投喂、平台监测、养殖监测、无线传输等先进智能化系统,可实现养殖对象的全生命周期科学管理,提升生产效率。

“‘湛江湾1号’‘湾区伶仃号’将于近期陆续交付,随后‘湛江湾1号’将在湛江东海岛附近海域开展常态化的海上养殖综合试验研究,‘湾区伶仃号’在珠海万山群岛海域联动海岛旅游,打造“渔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陈潇表示,“我们根据用户不同需求研发设计功能各异的养殖平台,希望通过各地共同发力,能够推动海水渔业加快转型升级,把现代化海上牧场做大做强。”

需求导向

推动深远海养殖产业转型升级

受近岸海水污染、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红线保护等因素影响,我国多年来近海养殖面积持续缩减,开拓新的水产品生产空间势在必行。作为深海重器,“湛江湾1号”“湾区伶仃号”适用于南海千米乃至万米水深的全海域养殖,极大拓宽海水养殖的生产空间,将为我国渔业养殖行业实现工业化和规模化养殖,转型升级提供示范。

“当我们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后便积极调研行业情况,充分考虑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未来趋势,从养殖海域、适养鱼类品种、装备和运营成本、配套建设等企业关心的问题入手,不断创新和优化设计”,陈潇表示,“比如用户比较关注经济性问题,我们就设计了船型与网箱结构融合,节省了建造成本和日常运营的换水成本。为了解决在上千米乃至上万米海域锚定养殖的成本问题,我们采用了漂浮式动力定位技术,使养殖真正走向汪洋大海。”

技术创新

突破多项深远海养殖装备关键难题

在工船的设计研发过程中,湛江湾实验室研究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团队成功突破了超大开口船型水动力优化技术,提高了航速,降低了上浪,增大了甲板面积;突破了船舶和柱稳式结构融合技术以及非等边箱型立柱优化技术,大幅减少了钢材用量,节约了总体造价;同时,团队还创新性地提出了航行-养殖-航行工况混合式能量分配架构技术,显著提高了新能源占比和能源系统利用效率。

适渔性方面,平台进行了多项优化设计,包括实时监控和调整网衣张力,降低网衣风险;自动化集鱼配合吸鱼泵及侧网多吸鱼口,实现多方向自动集鱼收鱼;多组合、多模块、便捷切换的饲料系统,满足多养殖模式、多养殖鱼种和多养殖规模的饲料需求;高精度、广覆盖、精算法的智慧渔业配置,实现养殖环境和养殖对象的可测、可控。

体系推进

构建深远海现代化养殖生态

除了深耕深远海养殖装备研发设计之外,湛江湾实验室还在种业、智慧渔业、精深加工、通信与大数据等6个研究领域平行推进创新,以构建深远海养殖现代体系建设。

“‘湛江湾1号’将搭载深远海养殖岸海一体智慧物联系统,部署空天地海立体通信网络,解决海上多制式异构通信与宽带视频通信技术问题,打造海洋渔业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推动海洋渔业行业数字科技共享和数据交易,”湛江湾实验室智慧渔业研究中心主任杨仁友介绍,“通过企业生产、产业发展和海洋治理三大领域10类应用场景,加快海洋牧场四链融合,支撑现代化海上牧场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发展。”

种业是深远海养殖业的“芯片”。为此,湛江湾实验室积极开展章红鱼、硇洲族大黄鱼等深远海适养新品种人工繁育与良种选育工作,并攻克了章红鱼、硇洲族大黄鱼的人工繁育技术,为深远海养殖提供“中国芯”。其中,章红鱼已在湛江湾实验室自主研发设计的“恒燚1号”养殖平台上养殖,且成功经历“摩羯”超强台风考验,即将起捕上市,后续将在“湛江湾1号”进行扩大规模养殖。

理念革新

开创深远海养殖蓝色经济新格局

同型两艘平台的交付使用不仅是广东省深远海养殖领域的重大里程碑,也为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注入了全新的理念与发展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平台建成投产后,不仅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蓝色粮仓”等重要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我国突破资源瓶颈,拓展“蓝色国土”新空间,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深远海养殖实现远海资源开发,强化对专属经济区的实际利用,为维护海洋权益、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实践支撑。

现代化海上牧场建设方兴未艾,湛江湾实验室将继续在现代化海上牧场研究领域深耕发展,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迈进,为建设“蓝色粮仓”和打造“海上新广东”贡献力量。

推荐阅读

黄坤明王伟中会见大唐集团董事长吕军总经理张传江,合力推进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

海洋能源网获悉,4月28日下午,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在广州会见了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吕军,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张传江一行,就深化战略对接、加强能源合作进行深入交流。 2025-04-29

青岛“海洋+AI”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在青岛国信金融中心举行

海洋能源网获悉,4月27日上午,青岛“海洋+AI”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在青岛国信金融中心举行,会议以“AI赋能蔚蓝 场景驱动未来”为主题,汇聚自然资源部相关部属单位、高校院所、山东省海洋局、青岛市有关部门、区(市)、功能区等相关负责同志,以及华为、移动等大模型领域头部企业和北海造船、山东港口等海洋领域头部企业等81家供需单位进行精准对接。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创新应用与发展,帮助更多大模型创新应用在青岛快速落地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共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4-28

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工程咨询中心,助力海洋产业全链条服务升级

为深化海洋领域工程咨询服务能力,构建从前期决策-工程设计-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于近日正式成立工程咨询中心。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院在海洋产业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旨在通过整合既有技术资质与专业优势,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流程、多维度支撑。 2025-04-18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运营

海洋能源网获悉,4月17日上午,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在中国船舶集团北海造船厂交付运营,被正式命名为“鲁即渔养60617”。青岛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张惠,省、市相关领导与专家出席交付仪式。 2025-04-18

海洋渔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推广活动在福州举行

海洋能源网获悉,4月14日,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主办的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场项目对接之海洋渔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推广活动在福州举行。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檀云坤出席活动并致辞,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韩刚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长湖分别作主旨报告。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颜志煌主持活动。 2025-04-16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