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漳浦二期项目:开启“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新模式

2025-03-05 09:15     来源: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数智深蓝     风渔融合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洋装备海洋经济海洋渔业

海洋能源网获悉,2月28日,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联合漳浦海峡发电有限公司、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在三峡集团福建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以下简称“漳浦二期项目”)举行首批鱼种放苗活动。这标志着全省首例以风机导管架为基础的重力式网箱深远海养殖项目正式投苗,我国首个批量化应用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项目正式开启“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双轨发展新模式。这一创新实践为漳州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海洋经济融合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风渔融合:开启深远海养殖新模式

漳浦二期项目位于漳浦六鳌半岛东南侧外海海域,距离海岸线30多公里,场址水深26-40米,总装机容量达40.02万千瓦,是我国第一个批量化使用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项目。该项目于2024年6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投产后年设计上网电量可超1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6万吨。

漳浦二期项目不仅是新能源开发的典范,更是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最大化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漳州市积极响应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深化落实《漳州市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和《“海上漳州”发展战略规划》,积极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海洋经济从近海走向深蓝。

活动现场,首批黑鲷、真鲷、高体鰤、褐毛鲿、金头鲷等5种高附加值鱼种顺利投放,累计投放鱼苗超1.1万尾。通过将风机导管架与深远海养殖网箱相结合,项目充分利用了海上风电的电力供应、风机平台和基础结构等优势,构建了“清洁电力—深远海养殖—环境监测”三位一体平台。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海域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通过智能化全自动投饵系统和远程监控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网箱养殖投喂的标准化和无人化管理。

技术创新:智能化养殖与环境监测

漳浦二期项目的深远海养殖模式并非简单的渔业养殖,而是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和环境监测。项目自主研发设计了HDPE升降式网箱、智能全自动化投饵系统等先进设备,并建立了远程监控信息服务平台。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减少了人工干预,降低了养殖成本。

此外,项目还特别注重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科学规划和布局,项目在养殖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对风电场基础结构的影响,并结合海域环境特点,设计了多营养层次立体综合养殖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开发海上风电的边际效益、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还能实现清洁能源与优质海产品的同步高效产出。

漳州样本: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漳浦二期项目的成功实施,是漳州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大食物观、做好“海”的文章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漳州市在海洋经济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推动深远海装备养殖的发展。2024年,漳州市首次实现深海装备养殖的投苗;2025年,又在“风渔融合”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此次“风渔融合”项目的投苗,不仅为漳州市海洋经济挺进深蓝提供了“漳州样本”,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动总结“导管架—网箱”的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构建可推广的“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方案。

未来展望:打造“海上粮仓”,助力海洋经济挺进深蓝

下一步,漳州市将依托本地海域特色,开展更多深远海装备养殖实践,探索漂浮式风渔融合、海上风渔旅融合等新业态,积极打造“蓝色粮仓”,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漳州市作为福建省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海洋经济从近海走向深蓝。通过“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融合发展模式,漳州市不仅将实现清洁能源与海洋渔业的双赢,还将为全国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在新时代的海洋经济发展中,漳州市正以“风渔融合”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海洋资源的立体化、智慧化综合利用。未来,漳州市将继续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漳州在“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推荐阅读

海龙风电新添“重器”:1200吨与3000吨门式起重机助力深远海风电发展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江苏海龙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再添重器。3月7日,海龙风电1200吨门式起重机主梁顺利进入厂区。这台起重机轨距达123.8米,钩头有效吊高100米,相当于33层楼高,吊重能力达1200吨。稍早前,该公司另一台3000吨门式起重机已完成总装和提升工程,进入关键调试阶段,即将投入试运行。这台3000吨门式起重机轨距120米,钩头有效吊高120米,吊重能力高达3000吨,是国内首台单梁双小车3000吨门式起重机。这两台大型门式起重... 2025-03-10

中广核“伏羲一号”获颁国内首份风渔融合固定网箱平台CCS入级证书

日前,由中国能建广东院勘察设计的中广核“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通过了中国船级社(CCS)组织的建造检验,获颁国内首份风渔融合固定网箱平台CCS入级证书。权威认证护航“风渔融合”新范式,中国船级社颁发的入级证书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认可度 ,入级中国船级社意味着“伏羲一号”在设计、建造、维护、管理 等方面已经通过了严格的检验和认证。 2025-02-28

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海洋能源网获悉,2月24日,自然资源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解读由自然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在会上表示,国家能源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围绕推进落实《指导意见》,扎实推进试点地区海洋能资源普查,并适时在全国沿海地区推广。潘慧敏指出,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 2025-02-26

解读《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通报《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副主任 张亮: 各位媒体朋友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自然资源部今年2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的主题是解读《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和通报《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古妩、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副司长李毅、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副局长陈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他们将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2025-02-25

首次突破10万亿!自然资源部发布《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海洋能源网获悉,2月24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海洋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0万亿,达到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 2025-02-25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