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今年是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吨“滚石上山、闯关过坎”的关键一年,工作量之大、作业面之广前所未有,风险防控压力明显增加。
与此同时,中国海油全系统正深入开展基层基础管理提升。如何以精益管理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是渤海油田的工作重点。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需要新技术的“武装”。为最大化保障安全生产,切实抓好隐患排查治理,补齐基础管理短板,今年以来,渤海油田扎实推进“科技兴安”,积极构建安全风险智能化数字化管控平台,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和高危岗位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不断以科技手段防范和化解风险。
“你船已进入海上油田作业区域,请驶离。”走进我国海上首个智能油田——秦皇岛32-6油田,一艘海上巡逻无人机正在“喊话”,各种“黑科技”在现场随处可见。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秦皇岛32-6油田正构建智能管控的‘最强大脑’。”油田管理人员介绍,包括自动识别配电盘仪表状态、实时采集局部放电信息、监测有毒有害气体在内的工作,都可由机器人完成,而海管海缆巡检、低空运输、监控船舶抛锚等工作也均可由无人机来执行。
秦皇岛32-6油田还通过应用UWB(超宽带)定位、AI人工智能识别、角位移感知等技术,融合三维数字引擎实现海上平台人员精准定位、视频智能报警、风险分级管控、应急状态联动,能够识别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漏洞并自动报警,实现安全管理智能化。
今年上半年,渤海油田又依托物联网与5G技术,推进秦皇岛32-6油田“基于物联网海陆物资及人员动态跟踪管理系统”的试点开发,逐步探索海上长期滞留、物料载具周转、检验证书过期、运输安全风险等重点领域和板块“科技兴安”的可实现路径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油田精益管理的数智化水平。
如今,一项项新技术正成为精益管理“利器”,不仅筑牢了一线员工安全生产的“防护墙”,更织密了增储上产的“安全网”。
在蓬莱油田所在海域,WHPN平台钻机正向地下隆隆钻进。和火热的作业现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偌大的钻台上,只有零星几个正在工作的身影。
“这样一部自动化模块钻机,在常规海洋模块钻机的基础上增配了全套管柱自动化处理系统,可实现管柱从管子甲板到二层台全过程自动化作业,大幅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和作业风险,进一步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该平台负责人介绍道。
这种高度自动化钻机已在渤海油田实现“多点开花”,推动安全生产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深刻变革。
目前,全自动化钻修机设备已在渤海油田正式上岗,除了配备各类自动化设备之外,还采用在线监测系统,能实现数据实时采集、运行状态监测等智能化功能,实现油管入井全程自动化,为渤海油田井下作业带来突破性变革。
“科技兴安”是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治本之策,更是适应精益管理、加快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必然选择。目前,渤海油田正计划通过推动水下机器人代替人员开展水下作业,推动安全生产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