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10月15-17日,第八届亚洲海洋风能大会在上海举行。永福股份首席设计师兼副总工程师刘蔚受邀主持"竞速下的定力——中国海上风电的下一步"圆桌论坛,与多位行业领袖共商发展。同期,永福股份海上风电工程师蔡天清发表专题演讲,系统分享中国海上风电设计经验在韩国市场的具体实践,展现出以"技术适配"为核心的海上风电出海新模式。
"中国海上风电如何突破当前发展瓶颈?"论坛伊始,刘蔚直指行业核心关切。她指出,行业曾一度陷入低价竞争的困境,而破解之道在于回归技术创新的主航道。永福股份的实践表明,将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融入设计环节,以前沿基础技术革新为驱动,能够有效帮助客户降低边际成本、提升投资回报。
刘蔚以吸力桩导管架技术为例进一步阐释。针对浅基岩海域传统嵌岩施工周期长、成本高的行业难题,永福股份通过优化负压沉贯工艺,在长乐外海项目中创下“单台基础12小时安装完成、3天安装5台”的行业纪录,施工效率提升超3倍,全生命周期投资节省5%-10%。
展望未来,刘蔚预判,"十五五"期间年均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将迎来4倍级增长,有望突破20GW。她强调,行业必须前瞻布局深远海开发所需的技术储备,超越"双50"标准,全力突破漂浮式风机、动态海缆等关键技术,以长期主义引领下一轮高质量增长。
这一技术创新路径的价值已在海外市场获得验证。蔡天清在专题演讲中分享了永福股份在韩国项目的实践经验。在Gochang项目中,面对坚硬浅埋岩层,创新采用高桩承台基础设计,成为韩国首个应用此类基础的海上风电项目。在SAHA项目中,针对厚淤泥质海床,团队对成熟的吸力桩技术进行本地化改良,优化直径与下沉工艺,确保复杂海况下的安装精度与效率。
两个项目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永福股份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技术适配"出海模式——不是简单复制国内经验,而是深入分析当地海域特殊条件,实施精准技术优化,在满足当地技术标准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国经验的核心优势。
从突破国内复杂海域技术瓶颈,到成功将经验适配于韩国市场,永福股份的实践印证了"技术适配"出海模式的有效性。随着相关项目的持续推进,这种深度融合本地需求的技术输出模式,正为中国海上风电技术叩响更广阔海外市场开辟新的路径。以技术为基石,以全球为视野,中国海上风电产业方能行稳致远,在深蓝海域开拓更加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