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下旬,中国海油南海东部陆丰油田年产油气达200万吨,这是自1998年以来,陆丰油田时隔25年,油气年产量重回200万吨级,在“三十而立”之年重回巅峰。
陆丰油田是南海东部最早一批开发生产的油田,首个生产平台于1993年投产,目前已发展为拥有7个海上设施:陆丰13-1、陆丰13-2、陆丰7-2、陆丰14-4、陆丰8-1、“海基一号”平台、“海洋石油121” FSO以及1套水下生产系统的大型原油生产基地,持续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入新动能。
1993年10月,陆丰13-1油田成功投产,成为南海东部第三个开发油田。1998年1月,随着陆丰22-1油田的投产,开创了我国依托水下生产系统开发油气田的先例,当年陆丰油田原油年产量超200万吨,一跃成为南海东部第二大产油区。
随着油田的持续开发,以陆丰13-1油田为代表的老油田进入“双特高” 阶段,日产量低、含水率高、储采比低,内部挖潜难度非常大,陆丰油田面临“老、旧、低、边、穷”的困境,2021年原油年产量不到50万吨,可采储量少产量难以为继。
面对着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陆丰油田该如何发展?路又在何方呢?带着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陆丰油田人开拓出一条前人所未走过的新路。
优化管理 提前谋划 能产尽产
2022年10月,在全国各界的关注中“海基一号”成功投产,这座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其高度和重量不仅刷新了我国海上单体石油生产平台纪录,也标志着我国成功开辟了深水固定式平台油气开发新模式。
今年12月“海基一号”开发井全部投产,推动陆丰油田原油产量,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2023年初,作业区明确“以产量为核心” 的经营策略,提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瓶颈”并制定“六大措施方案”,油藏团队仔细研判,将“风险前移、提前谋划、能产尽产”作为提高产量管理策略。
作业区锁定受台风影响及管线限温等限产问题,量化9条保绩措施和4条增绩措施,并成立了“产量保绩增绩攻坚组”,划定7个专业攻坚小队,要求日跟踪、周分析、月调整,全过程“一盘棋”快速优化,确保全年可顺利完成200万吨。
挑战目标 深入研究 精耕细作 高效推进
作业区联合各部门研讨制定“老区滚动勘探开发” 方案,成功实施近7000米大位移井,开发5.5公里卫星油田,使陆丰13-1油田增油效果,创近5年之最,油田产量增加60%,技术可采储量达15万吨。
陆丰油田作为南海东部低渗开发的“先头兵”,包含南海首个规模注水开发的低渗砂岩/礁灰岩油田LF14-4-A5井自主创新,实现环空补液,成功救活这口无液低渗井,成为低渗油藏有效开发的主要支撑。
统筹时率 强化提升 高效生产
秉承高标准、高质量、重实效的防意外关停管理理念,编制《意外关停管理手册》,通过一年的运用,意外关停次数同比下降33%,生产时率达99.22%,并通过动态调整海管预热策略。
此外,创新系统存油与海管置换并行模式,全年增产近1万吨。
近十年,陆丰油田海上设施从3座增长到7座,探明地质储量大幅增长至1.5亿吨,原油年产量从最低时不到50万吨,到如今超200万吨,走过无数个“山重水复”后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
事虽难,做则必成
作为南海东部低渗开发的主战场,陆丰油田将勇闯低渗开发难关,探寻低渗储层高效开发模式,为南海东部油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深水油气田,实现稳产2000万吨以上十年目标,持续贡献“陆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