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海德威推出全球首套海上绿色甲醇/氨生产成套装备

2023-12-08 09:55     来源:中国船舶报     海德威、二氧化碳捕集系统 碳捕捉封存海洋脱碳
12月5日,在第21届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首日,海德威科技集团(青岛)有限公司首次推出了其最新研发的利用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绿电制氢加氮气催化合成氨的绿色甲醇/氨生产成套装备 ,不仅解决船舶尾气碳捕集后二氧化碳处理的难题,同时也改善了绿色甲醇/氨燃料的供给短缺矛盾 ,为船舶行业的未来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甲醇是指利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获得绿色电力,电解水制绿氢,再由绿氢加二氧化碳转化生成;绿氨则是通过分子筛从空气中提取氮气,绿电制氢加氮气催化合成氨。在全球海事业脱碳步伐加快的当下,绿色甲醇/氨已成为全球海事业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根据欧盟碳排放交易计划,2024年1月1日起使用绿色甲醇的船舶进出其港口无需缴纳碳“排放附加费”。

早在多年前,海德威集团就开始船舶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技术研究,目前研制的二氧化碳捕集系统已完成实船示范应用 。下一步,海德威集团将与世界500强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其陆上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中接收海德威集团提供的可循环碳源,该项目一期年产的2万吨绿色甲醇,也将通过海德威集团供给至甲醇燃料船舶。

在绿色甲醇/氨技术和装备研制方面,海德威集团联合国内顶尖院校和专业化工设计院,利用海上离岸离网风电制氢及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以及通过分子筛从空气中提取氮气,绿电制氢加氮气催化合成氨的技术和装备也取得了重大成果。该项技术和装备将在位于我国海南或荷兰鹿特丹年产10万吨绿色甲醇/氨的海上浮式平台(能源岛)上实现示范应用,进而推动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发展。

据悉,10万吨级合成甲醇/氨浮式平台(能源岛)及制氢(甲醇)系统采用了多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或领先技术 ,按照海工装备安全规范标准设计,大大提高了经济性和安全性。该浮式平台采用圆筒型设计以及AEM电解制氢和固态储氢技术,甲板面积不超过15000平方米,每小时产氢能力超60000标方;其合成甲醇/氨装置使用了先进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当海上风机出现停机情况时,无需备用大量氢气即可防止固定床垮塌的发生。相较传统甲醇/氨合成系统,该装置占用面积小,投资成本可减少一半以上 。

在10万吨级合成甲醇/氨浮式平台(能源岛)上,AEM电解系统电解槽可以叠放;固态储氢系统占用面积分别为液化储氢系统、高压气态储氢的33%、16.6%;氢气制取、储存、合成甲醇/氨能耗仅为5.15千万时/立方米氢气。

绿色低碳是全球海事业的发展方向,未来,海德威集团愿与全球业界伙伴加强合作,通过在深远海搭建浮式平台,利用海上丰富的风能,实现海上风电制氢及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氨,为全球低碳环保及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推荐阅读

我国首个海上碳封存工程封碳2000万方

近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称,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自今年6月1日投用以来,已累计封存二氧化碳超2000万立方米。 该项目负责人表示,碳封存项目安全平稳回注二氧化碳超过2000万立方米,是继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领域从无到有重要突破之后的又一重要节点,为后续“岸碳入海”等相关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现实条件。 2023-12-08

全球首艘13000箱液化天然气双燃料集装箱船正式交付

12月7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造船为法国船东建造的全球首艘13000箱液化天然气双燃料集装箱船正式交付 。交付后该船将运营于南美航线,也是这条航线上的最大双燃料型集装箱船。此次交付的13000箱双燃料集装箱船总长336米,型宽51米,船头安装了一个巨大的风流导板,在航行过程中可节省2%—4%油耗。同时,该船搭载了首台中国自主品牌主机,采用LNG与船用燃油双燃料动力系统,是全球最新一代绿色环保型集装箱船 。 2023-12-08

“脱碳”成为关键词!第21届上海国际海事会展在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12月5日,第21届上海国际海事会展在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并将连续举办4天。这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和规模的海事专业会展之一,每逢单年底在上海举办。今年,全球航运界人士又一次汇聚上海,在这里了解行业新发展,寻找合作新机会。企业们纷纷展出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具代表性的产品,邀请嘉宾见证重要项目签约。记者发现,今年国际海事会展最鲜明的主题就是“脱碳”。至于为什么,或许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朱建璋的话可以解释:“现在国际海事组织对于船舶脱碳的态度越来越激进,脱碳的时间表一再提前,大家 2023-12-06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超过2000万立方米!

截至11月中旬,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自今年6月1日投用以来,已累计封存二氧化碳超过2000万立方米,为油田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注入动能。恩平15-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平台,也是所在油田群的中心平台。油田群高峰日产量超7000吨 ,通过一套二氧化碳回注系统和二氧化碳回注井,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正以每小时超8700立方米的速度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海底地层800多米 的咸水层中。 2023-11-23

第三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举办

凝聚智慧,“碳”索未来。2023年11月12-15日,第三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OCCUS, Offshore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论坛在厦门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中国太平洋学会联合主办。论坛旨在探讨离岸CCUS战略定位,促进基础科学发现与工程技术实践互哺,协同推进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服务于我国海洋增汇与陆海资源、生态、产业、空间互动协调发展能力提升,促进我国乃至全球蓝色经济协调发展。 2023-11-23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