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Peter Thomson先生访问海洋一所

2023-07-11 08:25     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十年 海洋观测
2023年6月29日,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Peter Thomson先生访问了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一所”)。海洋一所所长李铁刚、副所长乔方利以及相关部门代表与Peter Thomson特使进行了座谈。李铁刚所长对Peter Thomson特使的访问表示欢迎,并向其简要介绍了海洋一所工作概况,提出海洋一所愿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各项海洋合作,为推动联合国“海洋十年”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Peter Thomson特使与海洋一所代表座谈

海洋一所李铁刚所长致欢迎词

Peter Thomson特使表示,他非常重视此次对青岛和海洋一所的访问,对加强与中方相关单位的合作充满期待。他指出,由自然资源部与山东省联合主办的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已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机制性会议之一,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此类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原来主要在欧洲和北美的发达海洋国家举办,而现在中国已逐步成为另外一个海洋科技中心。他特别强调,要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政府、科技界和企业等的共同参与。

随后海洋一所办公室主任杨亚峰介绍了海洋一所的职能与定位、重点研究领域以及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事务及科技国际合作的情况,并特别介绍了海洋一所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的主要进展和活动。尤其是海洋一所副所长、欧洲科学院院士乔方利连续当选为“海洋十年”规划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专家,为“海洋十年”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全球协调机制的建立做出了积极贡献;海洋一所申报并获批了“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是联合国“海洋十年”首次批准的5大中心之一;还牵头发起和获批了“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测”大科学计划以及2个项目和3项活动。Peter Thomson特使对海洋一所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表示高度赞赏,并表示正是由于海洋一所的这些工作和成果,青岛已经成为“海洋十年”的国际中心。

Peter Thomson特使发言

乔方利院士在座谈中提出,预测和观测是实现联合国“海洋十年”7大预期成果的重要基础与核心工作,但当前国际科学界面临着海洋、台风与气候预测共性偏差巨大的严峻挑战。乔方利院士介绍了海洋一所在预测和观测方面的科技突破,包括原创建立了浪致混合理论、发现海浪在海气通量中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新型海洋、台风和气候模式,大幅提高了预测精度;还介绍了海洋一所团队牵头研制的低成本、高精度、智能型GNSS浮标,该浮标将在“海洋十年”框架下积极在全球推广应用,2030年有望将目前每300公里一个观测浮标提升到每60公里一个新型浮标,这个雄心勃勃的3060观测目标将可以实现海洋观测的第四次革命。

乔方利院士作报告

乔方利院士为Peter Thomson特使现场介绍GNSS浮标

对于海洋一所在预测方面的突破性进展,Peter Thomson特使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他回顾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斐济遭受台风袭击后的状况,并指出为应对当前越来越严峻的极端环境,人类社会亟需高精度预报产品。他详细询问了大幅提升预报能力的科技关键,并强调了海洋监测特别是新技术的重要性。Peter Thomson特使赞扬由海洋一所牵头发展的新型预测模式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公共服务产品,这对于小岛屿国家尤其重要。

孙承君研究员介绍了海洋一所在海洋微塑料方面的研究进展。她强调海洋微塑料在全球海洋分布广泛,微塑料不断累积可能会对生物和人体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微塑料的检测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微塑料数据库尚不健全,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基于科学的全球海洋治理方案。

Peter Thomson特使表示,地球上的物种目前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微塑料已在人体血液中被检测到。他呼吁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并以严格限制吸烟的态度对待微塑料的管控。同时他也表示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间协商和谈判,希望海洋一所作为重要海洋研究机构能更多地参与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在座谈的最后,Peter Thomson特使对本次访问海洋一所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对海洋一所的科技创新工作表示高度赞赏,并希望和欢迎海洋一所的科学家能够积极参与2025年的联合国海洋大会。他再次强调,中国的深度参与对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推荐阅读

“白龙”智能化浮标在青岛成功布放海试

近日,我所研制的“白龙”浮标赋智升级版——“白龙”智能化浮标在青岛成功布放海试。“白龙”浮标是我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6000米级深海气候观测锚系浮标系统,是我国深海气候观测的重要支撑平台。该浮标系统不仅可以采集海水温度、盐度、海流剖面等海洋要素,还可同时观测海面风速、风向、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气象要素,为海洋和气象预报预测提供宝贵的实时观测数据。2016年,“白龙”浮标成功实现了观测数据的全球实时共享,填补了我国在深海锚系浮标观测系统上的技术和应用空白。 2023-07-06

NOC和ESA计划2024年发射新的海洋观测卫星

近日,据NOC官方网站报道,NOC和ESA在落实一项新的研究计划,将在2024年发射新的海洋观测卫星(图1),可帮助科学家从太空对地球开展可靠的、经济的海洋观测任务,该计划将获取大范围的海风和海冰等海洋环境观测数据。卫星发射计划的实施,可将卫星观测数据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管理和海洋学研究中得以应用。 2023-06-13

第六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在舟山举行

发展海洋技术,推进海洋事业。时值浙江大学建校126周年之际,由浙江大学、东海实验室主办,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舟山市委人才办承办的第六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5月19日在舟山开幕。来自全国从事海洋技术及其装备研究的12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界精英和青年学子齐聚舟山、共襄盛会,在三天的会期,分享交流海洋技术学术与应用研究的成果和经验,探讨海洋技术发展趋势和新的研究方向,共同谋划我国海洋技术与装备的高质量发展。 2023-05-23

中国气象局部署海洋二期工程建设 建立覆盖海洋气象全业务流程的体系架构

智汇海洋 2023-05-19 10:13 发表于浙江5月16日,中国气象局印发《海洋气象综合保障二期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战略,持续提升海洋气象监测预报能力,部署推进海洋气象综合保障二期工程(以下简称海洋二期工程)建设。海洋气象监测预报对于提高海上天气预报准确率、防灾减灾、开发海洋资源等意义重大。根据计划,中国气象局将用三年时间,通过海洋二期工程,基本建立覆盖海洋气象全业务流程的体系架构,同时将... 2023-05-19

数字孪生方法有助于海洋观测系统的开发、测试和技术验证

研究者对每一种场景都进行了成功评估。数字孪生方法有助于海洋观测系统的开发、测试和技术验证 。不同于在研究船上检测和操作海洋观测系统,数字孪生系统可以模拟不同的控制指令和应用场景,当指令发生错误时有助于更快的检测到错误的原因和位置 。此外,该方法允许进行嵌入式软件测试 ,助力海洋观测系统开发。在预测性维护 方面,数字孪生能够检测物理孪生的硬件性能和状况,有助于系统的故障检测。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巡航获取海洋观测系统观测数据的方法,使用数据孪生能够让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更廉价的获取监测数据并操作海洋观 2023-05-15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