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创新维度看,该机器人凭借三项核心设计打破传统水下设备局限。其一,采用 “触手状柔性贴合结构”,区别于传统刚性操作臂,其柔软可弯曲的形态能在接触海上平台、管道等结构物时紧密贴合表面,既避免对精密设备造成碰撞损伤,又能适配复杂曲面作业场景;其二,创新“柔性骨架+类肌腱线缆”运动控制系统,以柔性主体为支撑,搭配类似人体肌腱的线缆调节机制,可根据作业需求灵活调整机械臂姿态,实现精细化操作;其三,搭载 “高精度环境感知与动态校正系统”,专用传感器能实时捕捉水下位置、水流速度及自身形态数据,即便在湍急水流中也能保持动作精准——测试数据显示,机器人在承受300克外力冲击时仍可稳定定位,受干扰后数秒内即可自动修正位置,解决了复杂水文环境下作业精度不足的行业痛点。
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是研发团队对三大技术难点的针对性突破。首先是 “柔性材质与结构稳定性的平衡难题”:既要保证机器人接触结构物时的柔软贴合度,又需具备足够的承载与抗干扰能力,团队通过上百次材料配比测试,最终确定兼具柔韧性与韧性的主体材质,并优化骨架结构比例,实现 “软贴合、硬稳定” 的双重需求;其次是“复杂水下环境的精准控制挑战”:水下能见度低、水流方向多变,传统设备易出现定位偏差,研发团队通过升级传感器算法,让设备实时同步环境数据与自身姿态,搭配线缆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机制,确保恶劣条件下的作业稳定性;最后是 “外力干扰下的快速校正难关”:针对海底可能出现的水流冲击、结构碰撞等突发情况,团队不仅强化了机械臂的结构韧性,更开发出毫秒级响应的校正程序,确保外力作用下仍能维持作业精度,这也是其能承受300克外力的核心技术支撑。
据研发团队介绍,这款机器人的落地应用将显著降低海底检测的综合成本。以往此类检测需依赖大型作业船只与专业潜水员,不仅费用高昂,还存在人员安全风险与环境干扰问题;而新型机器人可搭载于小型水下航行器,灵活完成设备巡检、故障排查等任务,既提升作业安全性,又减少燃油消耗与海洋污染。英国国家机器人中心项目经理罗安妮・米勒表示:“这不是对现有技术的渐进式改进,而是从作业逻辑上重构了水下检测模式,为更安全、更高效的海底作业开辟了新路径。” 巴西塞奈气候技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卢卡斯・席尔瓦则强调,英巴双方的协同创新不仅突破了技术瓶颈,更探索出跨洲科研合作的高效模式,为全球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技术升级提供了参考。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优化,该机器人有望拓展至深海资源勘探、海底生态监测等更多场景,为全球海洋开发与保护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技术解决方案,推动海底检测行业从“传统人工主导”向 “智能设备核心”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