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加快海洋能源快速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1-08-19 11:46     来源:新华社     海洋能源 双碳目标
减税降费、鼓励创新、金融扶持……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带动我国海洋经济全面复苏。特别是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快速发展,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蓝色途径”。

海风可凭:海上风电增速领跑全球

自然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215万千瓦,同比增长102%。江苏、广东、浙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山东、海南、广西积极谋划海上风电开发。

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海上风电市场。全球风能理事会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海上风电新增容量连续三年领跑全球。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110万千瓦,海上风电总容量超过德国,仅次于英国。国际能源署预测,2040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与欧盟相当,减排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海上风能发电,用的是风,靠的是科技。海上风电机组研发向大兆瓦方向发展,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8MW海上风电机组安装成功,10MW海上风电叶片进入量产阶段。海上风电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国内首个智慧化海上风力发电场在江苏实现了并网运行。

据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副主任彭伟介绍,在漂浮式风电方面,我国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明阳集团、三峡集团联合研制的全国首台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7月在阳江成功安装,单机容量5.5兆瓦,最高可抗17级台风,计划年底投产。

中能融合公司自主研发的V型6兆瓦漂浮式风电机组,即将在青岛蓝谷小管岛海域安装运行,为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走向深远海提供经验。

潮流堪用:潮流能总装规模全球第二

目前我国潮流能总装机规模已达3820千瓦,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英国。年内我国首台兆瓦级潮流能机组将投运,从而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规模化潮流能开发利用技术的国家,在连续运行时间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据彭伟介绍,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和浙江省政府支持下,杭州林东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LHD潮流能装置首期机组在舟山并网发电,连续运行超过50个月,累计提供超过221万千瓦时清洁电力,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2000吨,目前总装机规模达1.7兆瓦,连续运行时间和发电量均居世界前列。该项目可实现连续扩容,目前正在开展单机兆瓦级机组组装,已完成总成平台布放。

在波浪方面,我国波浪能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深水养殖、远海供电等方面实现成功应用,创造多项全球首次。我国5 0 0千瓦波浪能装置“舟山号”“长山号”先后开展海试。气动式波浪能供电装置已在海洋观测和航标灯领域商业化。

为推动海洋养殖向深远海、绿色、智能化转型升级,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研制的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通过法国船级社认证,可提供1.5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具备120千瓦清洁能源供电能力,搭载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监测等现代化渔业设备。

据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研究员盛松伟介绍,“澎湖号”作为全球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一体化平台,已在渔业基地开展超过24个月的养殖示范并在多个省份推广应用。该平台作为海洋能与海水养殖结合的“绿色发展”成功案例,获得多地企业订单,带动社会投资上亿元。

绿色转型:海洋油气开发量价齐升

上半年,我国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9%和6.3%,6月末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比上年末上涨45.0%,海洋传统行业全链条加快绿色转型。

上半年首个海上“绿色油田”在渤海建成投产,引入了创新型环保设备实现减排增效。与此同时,23000标准箱LNG和传统燃油双燃料动力超大型集装箱船实现批量交付,助力海洋交通领域降低碳排放。福建全面推广使用新型环保养殖设施,“振渔1号”“福鲍1号”等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平台相继投入使用。

作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研发项目,国产自主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和测井技术装备海试任务近日完成。中海油研究总院负责人米立军表示,本次海试低成本、高效率获得了高质量测井数据,验证了国产自主深水技术装备的可靠性,创下我国依靠自主力量进行海洋水合物钻进作业深度和水深两项纪录。

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何广顺介绍,目前企业主体活力稳步恢复,上半年全国重点监测海洋行业新登记企业8843户,同比增长15.9%,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海洋领域融资大幅跃升,上半年海洋领域IPO企业24家,比2020年同期增加19家,比2019年同期增加18家;融资规模是2020年同期的12.6倍,2019年同期的4.4倍。

推荐阅读

深海油气生产装备科普

深海油气生产装备是深海油气田开发的选择。目前,全球共有各类深水生产装备约400座,常见的装备包括半潜式生产平台、张力腿平台、深吃水单立柱平台、浮式生产储油外输装置等。 2023-02-15

中国建造规模最大的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抵欧

2月14日,从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海油所属海油工程获悉,历时68天,航行17000余海里,中国建造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企鹅FPSO通过“干拖”方式抵达欧洲北海。 2023-02-14

海油“智”造 跃然“海”上

2月1日7时,在海油工程塘沽建造场地,年味还未完全散去,28名施工人员登上大巴前往龙口码头,准备乘船出海,开展渤中29-6油田开发项目的尾项消除工作。这意味着项目已进入投产倒计时。 2023-02-13

世界能源格局加速重塑 全球买家“抢购”海工平台

能源情报提供商Westwood Global Energy透露,由于冲突导致全球对能源安全的担忧不断升级,不少闲置的钻井平台已重新启动,搁浅在造船厂的钻井平台销售量正在快速增长,而由于承诺使用量的增加,大多数新钻井平台合同的日费率在近几年来首次高于之前的合同,后期预计海上钻井平台的利用率将继续上升。 金融分析机构IHS Markit预计,全球海上钻井平台总需求已从2019年的473座增加到2022年的577座,增长约22%。该机构分析指出,海上油气钻探活动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源于利润增长了30%-40 2023-02-10

重磅!2023年厦门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全景图谱

海洋工程装备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时使用的各类装备。2018-2020年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营收整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以来,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抓住海上风电发展黄金期,积极承接风电安装船等项目,同时积极推动海工装备“去库存”,经营状况有所好转。2020年全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40亿元,同比增长19.3%。2021年,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营收为618亿元,同比增长40.58%。初步统计,2022年,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将达到740亿元左右。 2023-02-09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