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背景:助力上海可再生能源发展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上海正积极推进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2024 年,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先后发布 “风光同场” 海上光伏开发建设方案及配套工作,明确临港 1 号海上光伏项目建设规模约 50 万千瓦。该项目通过海域光伏发电,经海缆输送至陆上集控中心后接入地区电网。为支持项目实施,需落实陆上相关附属设施的选址工作,因此开展本次专项规划编制。
规划范围:临港新片区特定区域
本次规划位于临港新片区,具体范围为:东至世纪塘路、南至东港大道、西至规划道路、北至紫飞港。
主要规划内容:两大核心附属设施
本次临港 1 号海上光伏项目陆上附属设施包括陆上集控中心(含海缆转换井)和海缆登陆点两部分。
1. 陆上集控中心(含海缆转换井)选址
为实现用地集约节约,规划拟将集控中心布置于海上风电项目现状集控中心的北侧相邻位置,实现出入口和设施共享;同时,海缆转换井设置于集控中心地块范围内。
该地块东侧紧贴冬涟河道陆域控制线,南侧紧邻现状海上风电陆上集控中心地块,北侧和西侧均为规划林地;地块东西长约 110 米,南北宽约 75 米,站址总面积约 0.82 公顷。由于选址地块位于城市开发边界外,规划拟将其用地性质设定为市政用地。
2. 海缆登陆点规划
规划方案中,海缆转换井拟布置于选址地块内南侧;基于海缆转换井点位,海缆登陆点则位于选址地块的东侧,具体在世纪塘路(现状大堤)距离南侧东港大道约 113 米处。
生态环境积极影响:清洁发展与生态友好协同推进
临港 1 号海上光伏项目的实施,在助力能源结构升级的同时,为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多重积极效益:
1. 清洁能源替代,削减污染与碳排放
项目以光伏发电为核心,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范畴。相较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运营期间可大幅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按项目规模测算,每年能替代大量化石能源消耗,有效降低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压力,助力上海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达成,推动区域能源体系向低碳、绿色转型。
2. 集约用地 + 生态协调,降低对自然空间的扰动
陆上集控中心选址践行 “集约节约用地” 原则,与现状海上风电集控中心相邻并共享设施,避免新增大规模建设用地侵占生态空间。且地块北侧、西侧为规划林地,规划过程中注重与林地生态系统的协调衔接,最大程度减少对林地植被、生物栖息地的干扰,降低建设对自然生态本底的破坏风险。
3. 科学布局设施,守护海岸带与水域生态
海缆登陆点经严谨选址,避开海岸带生态敏感区与关键水生生物栖息地。后续建设与运营中,还将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如采用低扰动海缆铺设技术)、配套生态修复措施(如施工后开展近岸植被恢复、海域生态监测等),守护海岸带生态完整性,保障近岸海域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助力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公示信息:时间、渠道与反馈方式
公示单位:申能股份有限公司
公示时间:2025 年 9 月 2 日 - 2025 年 10 月 1 日
公示渠道:网上公示:可通过申能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查看;现场公示: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港大道 987 号。
意见反馈:若对规划方案有意见或建议,可于公示结束前反馈至上海市虹井路 159 号(申能股份有限公司)
临港 1 号海上光伏项目的推进,既为上海能源结构优化注入新动力,也通过科学规划与生态友好设计,实现清洁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此次公示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提出合理建议提供了渠道,助力项目在绿色发展轨道上科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