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7月17日,由中国海上风电网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海上风电智能运维高峰论坛”在浙江杭州盛大召开。海电运维总工程师苏代壮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聚焦海上风电运维的“安全管控、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智能技术”四大核心维度,系统性地阐述了海上风电运维降本增效的创新思路与成功实践。
一、安全是第一品牌
“安全是第一效益,安全是第一品牌。”海电运维以连续安全生产超3000天的亮眼实绩为这一理念写下生动注脚。苏代壮介绍,公司成立八年来始终恪守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理念,通过建立三级安全网络、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部署安全智能管控系统等手段,实现风险动态管理和闭环控制;同时,依托自有的安全技术培训体系、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确保海电运维在全国21个省市、52个风场的运维项目以及近30艘海洋船舶安全运行。“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最终凝聚在这份跨越3000天的持续安全记录之中。”
二、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目前,全国风电运维人才缺口约2万人,行业内人员流动率达15%-25%,三年以上风电从业人员占比49%-55%,综合性、专业化、数字化人才占比约8.3%。苏代壮用数据亮出行业痛点,面对人才结构性短缺与高流动率的双重压力,海电运维目光向内,构建内生型人才生态,建设“运维工程师-技术支持团队-专家团队”人才梯队,提升核心竞争力。
“海上风电运维‘最后一公里’,仍然需要经验丰富的运维工程师解决。”“效率=效益,而人才是效率方程中的关键变量。”苏代壮指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运维单位的人才仍然是核心竞争力。
三、“SES”一体化运维模式的三维统一
海电运维提出“SES”一体化运维新模式,深度融合人员(Staff)、装备(Equipment)、综合服务(Synthesis)三大要素,实现业务统一、资源统一、质量统一,从而达到客户收益共享,行业技术降本的目标。
在一体化运维方面,某海上风电场自2024年采用“SES”一体化运维模式,其运维团队、船机装备、定检定维、技术改造均由海电运维承接,综合运维成本同比下降20%,发电量提升3680万千瓦时,风机无故障小时数提升至1807小时,成效显著。
在区域化调度方面,苏代壮分别以10MW机组和8MW机组海上风场为例,提出在自有风场资源无法满足单次风机消缺需求的情况下,通过跨风场区域化调度,恢复全场运行,其新增调度成本仅占新增发电收益的14.1%和22.2%。
“数据说明一切,成效有目共睹。”苏代壮表示,“‘SES’模式绝非简单的业务打包,而是人、船、场的精准协同,是多方共赢的新路径。”
四、技术创新引领运维未来
“技术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苏代壮向与会嘉宾展示了海电运维研发的各项智慧运维产品。其中,智能运维平台致力于打通数据孤岛,实现运维全流程智能化;数字孪生技术有效支撑风机运行优化与大部件寿命评估,显著提升海上风电资产的智慧化管理水平。同时,智慧监测平台通过实时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实现故障提前预警,从而有效减少非计划停机损失。此外,机器人巡检技术的应用代替部分人工作业,在保障巡检准确性的同时,将巡检时间缩短40%,大幅提升了巡检效率。
苏代壮在总结中表示:“海上风电运维降本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海电运维以开放的姿态,期待与行业同仁携手同行,输出经过实践检验的新模式、新方案、新标准,共同推动行业向智能化、精益化、协同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