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蓝碳新闻

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蓝碳计划中国区域中心获批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并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海南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合作申请的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中国区域蓝碳中心”(Chinese Regional Hub for Blue Carbon)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批准。本项目隶属于“海洋十年”框架下的“全球海洋十年蓝碳计划”(The Global Ocean Decade Programme for Blue Carbon),该计划由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牵头实施,旨在构建从区域到 2025-03-19

全国首个石油平台海洋生态气象观测站——渤海埕北A平台海洋生态气象观测站落地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由天津市气象局与天津大学联合建成的全国首个石油平台海洋生态气象观测站——渤海埕北A平台海洋生态气象观测站落地,该站也是全国唯一有人值守的海洋生态气象观测站。该站的建成弥补了目前渤海海洋蓝碳气象观测的空白,对全面掌握海洋碳汇功能在气候变化应对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4-06-28

宁德市现代海洋渔业发展 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一)渔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示范、产业规划和相关标准编制、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及决策咨询、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和监管、渔业文化和品牌宣传推介、水产品展示展销、渔业资源环境调查评估和修复等项目。(二)市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海洋经济活动单位名录更新工作。(三)海洋蓝碳研究、渔业碳汇调查与评估。 2024-04-03

全省首单“蓝碳+产权+司法”交易完成!

海洋能源网获悉,2024年3月11日,全国首个跨省共建蓝碳生态碳账户在宁波市象山县黄避岙乡发布。当天,象山一家企业自愿认购的422.5吨蓝碳生态价值产品存入该县蓝碳生态碳账户,实现了全省首单“蓝碳+产权+司法”交易。 2024-03-12

《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增汇成效评估技术规程(试行)》发布

1月11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实施《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增汇成效评估技术规程(试行)》(以下称蓝碳增汇技术规程),对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三类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增汇成效评估方法作出规范,用于指导项目尺度的全国蓝碳生态系统修复增汇成效评估工作,量化评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对巩固提升海洋碳汇能力的贡献。 2024-01-17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副院长李斌题:山东省海洋碳汇产业发展与思考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的报告题目是《山东省海洋碳汇产业发展与思考》,报告分为“双碳”目标与蓝碳、相关政策与要求、工作进展与成效 、下一步打算与思考 等四个部分内容。 2023-12-11

椒江举行大陈岛“海洋蓝碳”交易新闻发布会

近日,椒江举行大陈岛“海洋蓝碳”交易新闻发布会,通报浙江省首个贻贝“海洋蓝碳”交易首拍情况。此前,椒江区大陈岛贻贝养殖固碳项目碳资产交易拍卖会在线上举行。经过多轮线上竞拍,浙江水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10.05万元总价成功拍得2223吨贝类碳汇,折合人民币45.2元/吨。 2023-11-07

双碳数字化平台 为“海洋蓝碳”交易赋能

近日,椒江举行大陈岛海洋蓝碳交易新闻发布会,通报浙江省首个贻贝海洋蓝碳交易首拍情况。此前,椒江区大陈岛贻贝养殖固碳项目碳资产交易拍卖会在线上举行。经过多轮线上竞拍,浙江水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10.05万元总价成功拍得2223吨贝类碳汇,折合人民币45.2元/吨。大陈海域陆地双发力全面评估海洋蓝碳储量和价值蓝碳,又称蓝色碳汇或海洋碳汇,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 2023-11-07

福建:释放“蓝碳”潜能 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3752公里,居全国第2位,具有得天独厚的“蓝碳”发展基础,是全球为数不多拥有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域。其中,我省是中国红树林自然分布最北的省份,主要分布在河口海湾滩涂等地。我省亦是国内海水养殖产品的主要供给地,其产量占比常年稳居全国前列。庞大的渔业养殖规模同样提升了海洋碳汇潜力与固碳效率。“蓝碳”优势正逐步转换为“蓝碳”经济与生态价值,为开拓“蓝碳”经济新“蓝海”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3-10-30

《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利用,推动粤东海上风电登陆深圳

挖掘海洋湿地碳汇潜力。推进海洋碳汇增汇工程,利用生物与工程手段提升海洋碳汇能力,探索构建高生物量、高碳汇型生物群落,增强海洋生态系统碳排放吸收。开展重点湿地资源生态监测,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推进红树林保育与修复。加快完善海洋湿地碳汇相关规范标准,积极参与国家海洋湿地碳汇标准制定,探索开展蓝碳试点交易。到2025年,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十四五”期间完成营造和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51公顷以上。 202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