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嘉宾分享海洋领域发展经验,共谋海洋合作发展大计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伴随全球对深远海资源开发、绿色低碳转型、智慧海洋治理需求的空前高涨,海洋正成为各国日益关注的焦点。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海洋新能源、推动蓝碳增汇、实现航运脱碳、防治海洋污染,正在成为全球刚性需求。科学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建设更加美丽丰盈的海洋已成为国际共识。
在青岛举办的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国内外嘉宾齐聚一堂,分享海洋领域发展经验,展望全球蓝色经济新未来,拓展海洋国际合作新空间,共谋海洋繁荣,促进共赢发展。
深化海洋经济务实合作
海洋支撑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全球约有40%的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范围内,海洋产业为超过3亿人提供就业机会。海洋孕育着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超过20%的动物蛋白,可持续海水养殖可满足未来全球60%的蛋白质需求。海洋蕴藏着地球上45%的油气资源,海上风电、潮汐能、波浪能等开发潜力可达全球电力需求的10倍。当前,新一轮海洋经济正加速兴起,为深化海洋经济务实合作提供了契机。
“对于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这样一个由雅浦、丘克、波纳佩和科斯雷四个州超过600个岛屿组成的国家而言,海洋不仅仅是地理特征,也是我们的身份和经济,更是我们的文化和未来。我们广阔的海域拥有丰富的金枪鱼渔业资源,占我们国内收入的80%以上,是我们粮食安全的根本基石。”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国会副议长罗布森·罗莫洛说。然而,非法捕捞、快速的环境变化等正带来日益增长的压力,对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这样的海洋国家来说,合作是推动集体航程的风帆。
罗布森·罗莫洛表示,当前,他们正倡导实现渔船100%电子监测的愿景,以封堵持续存在的非法捕捞漏洞,并创建从捕捞到市场的透明监管链。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随时准备与中国、亚洲乃至全球社会携手合作。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城市青岛相聚,看到了深化我们联系的巨大潜力,在海洋监测尖端技术方面开展合作,并为来自整个太平洋和亚洲的年轻海洋人才创造机会。”罗布森·罗莫洛说。
“无论你身处何地,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海洋,可持续蓝色经济便无从谈起。而可再生能源正是维系海洋健康的关键所在。”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在致辞中表示,感谢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并大幅降低了太阳能的发电成本。他呼吁深化全球海洋合作交流,推动海洋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强化海洋科技联合攻关
海洋引领了全球经济增长,目前不少国家的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GDP增速。与此同时,海洋科技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国在海洋观测、深海探测、海洋生物技术等领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推进协同攻关、深化成果共享,促进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整体提升,为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马尔代夫是一个与海洋命运紧密相连的国家。在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乃至人民日常生活等方面,都与海洋深度交融。渔业是支撑我国民生的重要根基,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康的海洋环境作保障,而马尔代夫未来的繁荣,更取决于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马尔代夫渔业和海洋资源部国务部长阿姆扎特·艾哈迈德在主论坛上说,放眼全球,蓝色经济正逐步崛起,成为推动创新、促进贸易、拉动增长的核心动力,以蓝色经济为纽带促进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在他看来,未来马尔代夫与中国在诸多领域深化合作前景广阔——特别是在渔业发展提质增效、实现渔业相关产业多元化以及探索海洋资源创新利用途径等方面,蕴含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对于马尔代夫这样的岛屿国家而言,技术能够彻底革新海洋监测、渔业管理与灾害防控模式。我们迫切需要加强海洋监控技术,以保护我们广阔的专属经济区,使其免受风暴愈发猛烈、海平面持续上升等威胁,增强抗风险能力。”阿姆扎特·艾哈迈德说。
“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梦想’号钻探船、南极秦岭站、‘奋斗者’号深潜器、‘雪龙2’号破冰船、‘深海一号’油气平台等一批大国重器建成使用。自主研制的‘妈祖’海洋预报模式投入应用,预警预报能力达世界先进水平。油气勘探开发实现从水深300米到1500米的跨越;攻克深海浅软地层钻采核心技术,实现可燃冰试验性试采。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持续推动,崂山实验室投入运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在主论坛上说,下一步,将进一步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同时,推进“蓝色伙伴关系”走深走实,聚焦联合科考、海上油气调查、防灾减灾、蓝色经济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双多边合作。
共建海洋综合治理格局
海洋承载着人类的未来命运。当前,如何在经略海洋的同时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新课题。
“就在前一段时间,联合国就《全球塑料条约》展开新一轮磋商,这项条约致力于终结包括海洋塑料污染在内的全球塑料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前执行秘书弗拉基米尔·拉宾宁在接受集体采访时说,“塑料主要在陆地上生产,是石油产业的一部分,因为牵涉到石油的开采使用,所以谈判进程困难重重。我们需要采取行动化解当前的塑料危机,我认为青岛大有可为。”
青岛的确在行动。2024年,海洋十年蓝色循环全球执行中心在青岛成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建设“蓝色循环”项目,该项目构建了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储存—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的闭环治理体系,有效动员各方参与海洋垃圾治理。在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加入“蓝色循环”共创海洋未来全球倡议》发布,全球“蓝色循环”行动同步启动,青岛加快推动全球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
在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青岛创新参与方式,推动更多人加入到海洋保护的行列中来。“腾讯是一家互联网科技企业,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我们主要以数字场景创新为核心,探索‘数字载体+公益理念’的公众参与路径,实现从‘虚拟行动’到‘现实成效’的转化。”腾讯公司副总裁张巍在主论坛上说。最近,他们联合“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通过在游戏中设置清理虚拟海漂垃圾等活动,唤起更多年轻人对海洋保护的关注。
在今年论坛上,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全球秘书长吉诺·范·比金留意到会场上布设了一个海洋塑料垃圾艺术展。“以海洋垃圾为主要原料制成艺术品进行展览,我觉得非常好,对于提升公众的海洋保护意识非常有意义。”他说,今年,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成为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的新成员,希望青岛未来进一步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与其他的海洋城市一起来共同解决塑料污染等海洋生态问题。记者 李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