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业融合新范式
在海上发电,在水下养鱼,是当前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的创新发展模式,与我国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的大食物观相契合。在广东省汕尾市中广核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中心场区,全球最大单体桩基固定式海洋牧场平台深海网箱“伏羲一号”正以“海上生绿电、水下鱼满舱”的创新实践样本,让能源革命与生态保护、经济增长同频共振。
“伏羲一号”业主为中广核汕尾新能源有限公司,由广州打捞局江门新会基地承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随着中国船级社(CCS)对其完成建造检验,并签发国内首份风渔融合养殖平台入级证书,该平台成为国内首个入级CCS的导管架式固定养殖平台。
其“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可通过资源互补、空间共享与生态协同形成多重优势。海上风电为海洋牧场提供绿色电力支持的同时,依托海洋牧场的生态修复和资源养护反哺周边海域生态平衡。海洋牧场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可开展旅游业等多元化经营拓宽收益渠道,推动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产业效益倍增。
作为风渔融合产业模式示范性项目,“伏羲一号”在多个技术维度取得全新突破。首先是超大型独立网箱;其次是高抗台风能力;第三是高智能化水平。除此之外,“伏羲一号”还搭载风光储一体化供能系统、海水淡化系统等,为平台绿色供电、日常运维等提供保障。
根据广东省汕尾市规划,“伏羲一号”投产后将实现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初期阶段,预计年产优质海水鱼类约900吨,创造年产值54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0个。投产3年后,随着汕尾陆丰后湖风渔融合海洋牧场项目全面建成,汕尾市将形成“海上风电+深海养殖+生态增益+休闲旅游”的风渔融合示范集群,陆上养殖基地和旅游设施也将同步配套完善,届时总养殖水体预计扩容至30万立方米,年产量跃升至4500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8万人次,综合年产值约达4.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800个。投产5年后,将促进构建完整海洋经济产业链,有力推动周边相关配套产业高质量发展,预计综合年产值突破百亿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万个,为打造“蓝色经济崛起示范区”注入强劲动能。“伏羲一号”之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多重效应,正洋洋洒洒铺展开来。
探索技术护航新服务
作为国内首个入级CCS的风渔融合固定网箱平台,CCS在“伏羲一号”设计、建造、维护和管理等方面为项目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护航。该平台在风渔融合实践经验积累、结构设计方案工程验证、海洋资源立体开发、自给绿色能源供应以及智能化渔业设备应用等方面具备宝贵创新性价值。
“伏羲一号”集智能化、高抗台、风光储等多个技术亮点于一体,CCS提供定制化技术服务保障设计构想顺利落地。在智能化系统集成方面,CCS构建智能养殖系统与风电/储能等其他系统协同设计审查框架,通过对智能养殖设备、监测设备和控制系统开展多维度技术验证,保障全平台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与智能化协同管理,提升平台运营效能。在结构安全强化领域,CCS在平台材料选型、结构强度校核、关键节点计算、建造焊接质量和风渔融合个性化设计等方面严格把控技术细节,始终把安全和质量放在第一位。在新能源供能系统创新方面,“伏羲一号”为实现绿色供电目标,配备有18千瓦光伏组件、50千瓦抗台风力发电机组和400千瓦时/200千瓦电化学储能系统,CCS为该发电和储能系统的配置合理性以及平台用电需求提供专业评估,确保其在不同天气和海况条件下均可保持安全稳定运行。
依托专业检验技术、高标准规范体系与持续创新能力,CCS在“伏羲一号”项目中主动突破技术服务边界,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技术赋能体系,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同时以技术创新和规范引领双轮驱动,为绘就“水上清洁能源,水下蓝色粮仓”的海洋经济新图景助力赋能。
构建海洋经济新生态
随着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向深远海加速推进,深远海养殖装备正呈现出如火如荼、“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态势。然而,面对海洋资源集约化利用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命题,必须探索出一条可盈利可复制可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伏羲一号”风渔融合型养殖平台带来的产业融合示范效应,必将从南海之滨的“海上新广东”建设向全国沿海经济带辐射。在这条向海洋要未来的道路上,CCS通过技术创新、规范引领、服务升级的全方位赋能模式,为构建海洋经济新生态注入创新动能,贡献具有支撑力和引领力的船检智慧。
在规范标准层面,CCS深耕海上渔业养殖装备领域近10年,在一次次技术服务实战中构建起以《海上移动平台入级规范》《海上浮动设施入级规范》为基础,以《海上渔业养殖设施指南》为主体的技术规范体系,其覆盖结构强度、动力配置、消防系统、电气安全及应急设备等多维度技术要求,为海上渔业养殖装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筑牢海洋牧场安全发展的技术根基。当前,CCS正聚焦渔业养殖装备高质量发展技术难题,加大研发力度以完善相关规范体系技术要求,为业界提供规范引领。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伏羲一号”固定式导管架风渔融合平台的宝贵工程实践经验,CCS系统性总结该平台在设计载荷分析、结构强度校核、主电源配置标准、供电、救生设备配置、防火防爆以及渔业养殖专用系统与设备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成果,创新性建立“导管架式”附加标志,同时推出《海上渔业养殖设施指南》(2024),对固定式渔业养殖设施的环境载荷、结构设计和防腐蚀等内容做出具体规定,使其设计建造有标准可依。新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规范体系迈入新阶段,为打造“蓝色粮仓”战略实施提供新技术支撑。
在技术服务维度,CCS持续深耕技术赋能,稳步推进深远海养殖装备全周期质量管控。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20余座高端养殖平台检验认证,参与构建起覆盖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多海域的深远海养殖装备示范集群。其中,山东半岛海域形成“深蓝”系列、“经海”系列智能网箱及“耕海1号”智慧渔旅综合体联动发展格局,浙江海域矗立“东海1号”智能化养殖标杆,福建海域“定海湾”系列、“乾动”系列深远海养殖装备在全国崭露头角,广东海域“湛江湾1号”树立湾区智能化渔业养殖典范。在一次次项目实践中,CCS以系统性技术服务矩阵为行业赋能,与业界同仁共同谱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面对渔业养殖平台在转型过程中涌现的技术挑战,CCS将持续依托实战淬炼的专家技术团队,深度参与深远海渔业养殖法规体系布局和完善,重点针对固定式渔业养殖平台开展专项技术法规前瞻性研究,为产业转型升级筑牢根基。同时,聚焦现有渔业养殖平台在载荷计算和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技术攻坚方向,厚积技术存量、拓展技术增量,制定契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型技术标准体系。此外,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机制,搭建“产学研用”技术转化平台,构建全生命周期技术支撑体系。
“伏羲一号”演奏的蓝绿交响曲正随波传向深蓝。海上“渔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将重构深远海养殖平台的技术范式与发展路径,成为驱动海洋经济升级的重要引擎。渔旅融合、风渔融合等绿色生态发展模式,配合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技术应用,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正迎来深刻变革。在深远海开发技术创新突破的战略机遇期,CCS将通过构建多维度技术支撑体系,为沿海经济带打造“蓝色增长极”注入强劲动能,携手业界擘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海洋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