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我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投用

2025-05-22 10:51     来源:中国电力报      CCUS 海上油气田 碳捕捉封存
5月22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我国首个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投用。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集、提纯、加压至超临界状态,通过一口CCUS井,以初期8吨/小时的速度精准注入地下油藏,既驱动原油增产,又实现二氧化碳封存,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

▲我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设施恩平15-1平台

恩平15-1平台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平台,距离深圳西南约200公里,作业水深约90米,所开发油田群高峰日产原油超7500吨。恩平15-1油田为高含二氧化碳油田,若按常规模式开发,二氧化碳将随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面,不仅对海上平台设施和海底管线造成腐蚀,还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作为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开发的新兴技术手段,CCUS已成为全球能源行业布局的重要领域。目前全球共有65个CCUS商业化项目,但大都集中在陆上,海上项目屈指可数。中国海油将CCS/CCUS示范工程建设确定为“十四五”节能降碳行动的主要举措之一,历时4年开展地质油藏、钻完井、工程一体化等重点课题研究,形成10余项国内首创技术。其中,于2023年6月率先投用的恩平15-1油田CCS示范工程已累计回注二氧化碳近20万吨,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提供了快速降碳的可行方案。

▲恩平15-1油田二氧化碳封存回注撬块

中国海油恩平油田作业区总经理万年辉介绍:“该项目的成功投用,实现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装备技术的全链条升级,未来10年将规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后续,随着装备的进一步升级,二氧化碳回注量将提升至17吨/小时,高峰单井增油量达1.5万吨/年,具备更强的增产降碳能力。

恩平15-1油田CCUS项目于2023年底启动,中国海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结合陆地油田成熟经验与现场实际,重点围绕选层选井、装备研制、钻井工程及风险监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储量规模、界面张力、致密性等因素,优选出距离恩平15-1平台2.4公里、地下1200米至1600米的4个“黄金层位”实施二氧化碳回注,单井覆盖低渗储量超750万吨,可大幅提高低品位资源的开发效率。

二氧化碳回注井是连接海上平台和地下油藏的“绿色通道”,相较传统油气井,面临井筒完整性标准高、注气管柱复杂和精确注入难度大等诸多工程挑战。中国海油采用“老井新用+分层注气”的经济高效模式,节约钻井成本超1000万元,实现提前7天完工。同时,自主研发出抗二氧化碳腐蚀水泥浆体系、“液控智能精细分注+分布式光纤监测”工艺等多项核心技术,有效保障井筒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生产人员正在打开二氧化碳驱油井采油树阀门

“依托测控一体化方案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层注气精细调控系统,项目团队在直径不足20厘米的狭窄井筒空间内实现精准注气,做到‘缺气补注、过量减压’,让二氧化碳‘听从指挥’分别进入各自层位,互不干扰、绝不逃逸。”中国海油恩平区域钻完井项目经理宋玲安介绍说。

为全面实现地下油藏的长期高效注气,中国海油首创“四级增压+双路稳控”技术方案,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增设二氧化碳压缩机、气体处理及冷却系统等新型装备,将三级压缩提升至四级压缩。在185公斤的回注压力下,具有液体密度和气体特性的超临界状态二氧化碳,可进一步加强地层能量和原油流动性,更快更好地把原油“驱出”至生产井,充分提高采收率。

▲恩平15-1油田二氧化碳封存回注驱油管柱

“十四五”以来,中国海油大力实施绿色发展跨越工程,全流程推动绿色低碳生产,系统性打造“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的清洁能源产业链,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连年“双降”。在CCUS方面,持续开展涵盖源汇匹配、捕集、输送、封存、监测装备技术研究,重点攻关海上紧凑型捕集技术研发,恩平15-1、乐东15-1、渤中26-6等一批示范项目加速落地,同时在广东惠州大亚湾建设千万吨级CCS/CCUS集群项目,在珠海高栏启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工程,进一步奠定了未来“岸碳入海”的技术支撑和现实条件。

推荐阅读

珠海基地梅罗二期项目——超深水吸力锚筒体脱模作业成功完成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在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梅罗二期吸力锚项目成功完成了首套筒体脱模作业,标志着该项目顺利达成又一关键节点。梅罗二期吸力锚项目是海油工程承揽的首个2000米超深水国外水下产品项目。为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项目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工位轮换策略,通过搭建13个工位,覆盖24套吸力锚总装作业,构建起高效协同的流水线作业体系,显著提升了建造效率。梅罗油田是巴西第三大油田,总投资超过百亿美元。梅罗二期项目采用传统深水盐下生... 2025-05-20

绥中36-1CEPQ平台累产突破100万吨 技术创新赋能海上油田开发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渤海油田辽东作业公司传来喜讯,绥中36-1CEPQ平台累计产油量已突破100万吨大关。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海上最大规模二次调整开发项目——绥中36-1/旅大5-2油田二次调整项目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绥中36-1CEPQ平台自2024年2月投产以来,作为该项目的核心平台之一,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该项目通过新建中心平台和井口平台,重构老油田开发体系,精准挖掘潜力,有效攻克了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难题,显著提升了油田的采收率和产能... 2025-05-20

渤海油田:高效钻探助力渤海勘探提速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随着钻井总监郑超发出回收悬臂梁、固定物资!的指令,锦州27-6某井顺利完成钻井作业。这一成果是渤海油田今年以来加快勘探、提升钻探效率的缩影。高效钻探:渤海油田的双精益实践今年以来,渤海油田立足渤中8-3南区域、龙口7-1区域、秦皇岛区域三大区块,加快勘探步伐。有限天津分公司工程技术作业中心组织12艘钻井平台协同作战,抢抓作业窗口期,以高效钻探为目标,向管理、技术双精益要质效。钻进快:技术优化提升钻速进尺是衡... 2025-05-19

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西江24-7平台导管架启航南海

海洋能源网获悉,5月16日,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传来喜讯。随着一声汽笛长鸣,西江24-7平台导管架在驳船的承载下缓缓离开码头,正式启航奔赴南海。预计经过15小时航行后,它将抵达距深圳东南方约130公里的西江油田海域,进行下水安装。高效装船:新技术助力高效建造西江24-7平台导管架总高101.8米,重量约3960吨。在去年番禺10-1无人平台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此次导管架建造和装船再次采用非滑道卧式建造技术。与传统模式相比,该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不占用... 2025-05-19

惠州26-6油田开发项目:南海首个深部潜山储层开发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海洋能源网获悉,截至5月上旬,我国南海首个深部潜山储层开发项目——惠州26-6油田开发项目传来喜讯。项目第二口潜山储层天然气井投产后产量持续攀升,日产天然气超过25万方,超出设计产能100%,油气产量再创新高,为南海东部油田持续稳产上产提供了有力支撑。惠州26-6平台:智能化海上钻采的标杆惠州26-6平台于2024年12月2日正式投产,位于距离深圳东南约199公里的南海东部海域,平均水深约112米。作为我国首座智能海上钻采平台,惠州26-6平台具备先进... 2025-05-15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