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号”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开发,集绿色能源供给、海洋装备试验、生态养殖管理于一体,代表了中国在“蓝色粮仓”战略下向深海资源要食物的科技前沿探索。该平台此前已试养金鲳鱼、龙趸石斑等多类经济性鱼种,而本次赤嘴鳘养殖成功,意味着平台具备了承担更高价值养殖任务的能力,也为后续大规模产业化铺平道路。
平台概况
▲ “澎湖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养殖状态
平台名字: “澎湖号”
平台位置: 位于珠海市大蜘洲岛附近海域
平台尺寸: 长66米,宽28米,高16米,工作吃水11.3米
养殖水体: 约1.5万立方米
研发设计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澎湖号”分为养殖区、绿色能源区、管理服务区和智能生产区四个功能区。平台搭载了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体监测和制冰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可在海上完成从鱼苗生长到成鱼冷冻装箱的一系列作业,全程智能化监控、风险预警,可建立水产品生长数据库,实现高品质的信息服务。
该平台设计寿命20年,预期3-4年可实现回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平台于2019年建成并投放,至今已连续运行超过5年,成功进行了金鲳鱼、石斑鱼等多种鱼类养殖示范,并积极推进海上休闲渔业活动,实现渔旅融合发展。
0 1 实现清洁能源自给自足
“澎湖号”基于鹰式波浪能发电核心技术,创新波光储耦合发电方法与技术,构建海上多能互补独立电力系统,搭载波浪能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及储能装置,可提供波浪能发电60kW、太阳能发电60kW、储能500kWh,实现海上“就地获能、就地使用”。
▲“澎湖号”养殖平台波浪能发电系统和多能互补电力控制系统
0 2 抗风浪能力显著增强
“澎湖号”已实海况连续运行超过5年,凭借抗台锚泊技术、智能避浪技术等,成功抵御包括超强台风“苏拉”在内的多次台风袭击,始终保持姿态稳定、锚固安全、电力供给与监控系统运行正常。
0 3 有效兼顾养殖安全和效率提升
半潜减摇一体化平台技术,显著降低平台在风浪中的运动,保障渔业生产生活设施安全搭载和舒适性。刚性框架与柔性网衣有限弹性连接方法,保障养殖水体利用率≥95%,避免网衣摩擦产生破网、鱼群擦伤等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