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8月12日,中国海油有限海南分公司传来捷报,陵水17-2-15d井的临时弃井作业圆满完成。这口井是国内首口从源头设计的深水“探转采”一体化井,其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海油在深海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为深水油气田的高效开发探索出了一条全新路径。
此前,陵水17-2-15d井在琼东南盆地1500多米的超深水海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探获了230米厚的优质天然气层,新增了可观的经济可采储量。此次临时弃井后,公司将立足已发现的储量,完善配套设施,将该井由探井转为开发井,正式投入油气生产。
这是一次践行高价值勘探开发的有效探索。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成本高昂,尤其是钻井作业。与此前同区域按传统方式实施的“探转采”井相比,这口从源头设计的深水“探转采”一体化井,可节省费用约3000万元,对于进一步降低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成本、加快储量向产量的转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早在2021年,有限海南分公司就曾实践过传统的深水探井转开发井。当时,公司立足对“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地质认识,建立了深水探井转开发井的可行性评估技术,并对该气田6口探井进行评估,认为其中的2口探井适宜转采并最终取得成功,节约了钻井成本约4亿元,同时提升了气田的开发效果。
“当时这两口井钻完后,我们保留了井口,为后续‘探转采’提供了可能。如果说这两口井的‘探转采’属于利旧,那么此次对陵水17-2-15d井进行‘探转采’,则是从源头开始的有意设计。”有限海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投产后,有限海南分公司持续加大对气田周边海域的地质研究力度,发现这里具有优质的剩余潜力目标,但储量规模较小,亟待克服经济勘探开发的难题。为此,技术人员进一步深化创新,从井位部署阶段就考虑“探转采”事宜。公司创新建立“钻前四个清楚”的目标评价体系,即清楚气藏模式、储层物性、温压系统、流体性质,以确保勘探效果;提出“钻后三个明确”的作业决策标准,即明确水体大小、产能高低、储量规模,以确保转为开发井后的生产效果。技术人员还根据探井和开发井的双重要求,不断优化井型、井身结构,选用合适的井口、套管等,最终部署了陵水17-2-15d井。
7月21日,陵水17-2-15d井正式开钻。项目组精细实施,于8月5日顺利完钻,钻遇优质厚气层。完钻后,该井井眼保留并进行了临时弃井。后续,有限海南分公司将在该区域新建水下生产系统、新铺设海管,依托“深海一号”动用这口井新探明的储量。
陵水17-2-15d一体化井的成功实施,为有效降低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的经济门槛,特别是为深水区优质小规模目标的高价值勘探开发探索了新路。后续,有限海南分公司将进一步优化完善“探转采”工作程序,不断加大“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周边海域的勘探力度,以更深入的勘探开发一体化实践,努力实现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全生命周期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