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投产半年后,“深海一号”二期项目也完成了前期研究和基本设计。2022年12月30日,“深海一号”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开发的是离“深海一号”能源站约70公里的陵水25-1油气区,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达500亿立方米,投产后整个“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将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气源地。
项目团队又一次在铺满图纸的创新案头,焚膏继晷、激荡智慧,为这道深水高温高压的难题,书写满意的答案。
挺进深水,中国海油愈战愈勇!
夜深了。一番辗转反侧后,李鹏程打开手机备忘录,把刚刚想到的HIPPS(水下高完整性压力保护系统)加强段长度的计算思路一字一字地敲进去。他计划第二天一早就开始计算论证。从参与“深海一号”项目到二期项目的研究设计,这个习惯他已经保持了6年。
李鹏程是“深海一号”二期项目流动安全保障的负责人,也是从“深海一号”项目中成长起来的“深水人”。他从一个只负责计算的设计者,变成流动安全保障专业的负责人;工作内容也从“接到指令—开始计算”转变为“发出指令”。他这样形容自己的角色转换:“一期跑龙套,二期扛大旗。”
01一片海 一群人 一个梦
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成功投产,中国海油挺进深海迈入新征程。几代海洋石油人、无数建设者曾魂牵梦萦的挺进深海夙愿,终于成为现实。这片深海,承载了太多人的梦。
2017年,“深海一号”项目开发进入关键时期。彼时的李鹏程,刚刚走出大学校园不久,满怀少年壮志,一头扎进这片蔚蓝大海。
“有没有兴趣参与‘深海一号’项目的设计?”时任“深海一号”项目经理的朱海山给李鹏程打了一通电话。
深水,对于每一个像李鹏程这样踏足海洋石油事业的人来说,都曾是一个美丽而遥不可及的梦。从事陆上终端研究的李鹏程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就得到这样的机会,一个可以亲手圆深水梦的机会——成为“深海一号”的设计者,亲眼见证它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图纸走向现实。
钻完井项目经理吴怡则要更早一些开始他的“深水梦”。2014年,“深海一号”项目组成立初期,毕业一年的吴怡主动请缨,来到项目组学习。
“深海一号”能源站鼎立南海,这不是圆梦的终点,而是追梦的起点。
很多像吴怡、李鹏程一样的年轻人在“深海一号”相遇,又一起奔赴二期项目的开发。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正式投产半年后,“深海一号”二期项目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前期研究和基本设计。
如果说“深海一号”项目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那么二期项目则是从常规迈向复杂和一流。“深海一号”迈出了具有跨越意义的第一步,二期项目才能稳步跑起来,比肩国际一流。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开发的陵水25-1气田,产量虽为“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三分之二,但井口温度高、压力大,开发风险极高,周围又无可依托平台,如采用和“深海一号”同样的模式开发成本太高。
放眼全球,深水高温高压项目屈指可数。项目团队在“深海一号”项目的基础上,精心打磨开发模式、钻完井、流动安全保障设计等环节。
02这是一条高深莫测的河
深水油气开发面临着极其复杂的技术挑战,陵水25-1气田又具备高温高压的特殊属性,想要“摸着石头过河”,都找不到太多的“石头”。
设计团队既向前看、又向外看——向前看,从“深海一号”项目中汲取经验;向外看,从国际深水项目中寻求启发。
“深海一号”是我国首次自主进行整装气田的开发方案设计,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摸索前行6年,为二期项目提供了先例。受“深海一号”平台的启发,项目团队针对水下降压处理抛出一个命题:平台上的HIPPS能不能放水下?于是专门针对水下HIPPS可行性做专题研究,推动方案落地,丰富了国内深水高温高压气田开发的技术手段,成为今后项目开发的一块铺路石。
借鉴经验不等同于照搬经验,深水区的每个项目都具备迥异的特征,即便是走别人走过的路,也需要摸坑。
壳牌派出技术专家指导“深海一号”二期项目的前期研究,深水作业经验丰富的壳牌专家认为,陵水25-1气田应依托“深海一号”平台进行开发。而项目团队通过大量计算、数据论证发现,“深海一号”平台的处理能力无法承接陵水25-1气田的产量,且其自身重量也不允许再增加设备。
团队成员和国外专家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比对,最终用大量数据说服了壳牌专家。
“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要相信经验但不能迷信。”基本设计项目经理魏澈坚定地说道。
03没有先例 我们就是先例
面对陵水25-1气田如此高难度的井,现场作业方心里也打鼓。
大位移井的方案把原方案四个钻井中心和一个卫星井的组合,优化成三个中心井。钻完井方案的优化为项目总体工程投资节省了3.6亿元,把项目推上了前期研究审查的台阶。
常规的深水油气田开发都是铺设两条管线回接平台,由于陵水 25-1气田产量低,采用双管回接的模式投入成本高。产量低、开发难度大的现实条件逼迫着项目团队去思考单管模式是否可行。
李鹏程想到大部分深水气田都是双管回接,那单管可不可行?水下只有一条管线,设施简单,难就难在113千米的回接距离太长,国际上比这个距离长的项目屈指可数,为油气输送的流动保障带来很大挑战。
水下组经理马强和项目组成员围绕水下发球方案成熟度、操作程序展开分析论证、计算。半个多月通宵达旦,终于得到了可行的方案。在中期审查的前一个月,峰回路转,一锤定音,将双管方案优化成单管方案,节省了12亿元成本,项目收益率得到提高。这条113千米的单条管线长度,在世界上排名前三。
面对复杂的开发条件、接踵而至的难题、论证不完的方案,有多少困难,这群年轻人就有多少热忱。
“我们要不断创新,要有打破常规的魄力,不然很多项目都走不到工程建设那一步。”前期研究项目经理黄俊说道。
04全力以赴“无用功”
尝试、创新固然需要勇气,但更难的是,敢于接受可能的失败——对于一个新领域的开拓者来说,学会与失败共处才能觅得成功之路。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在前期研究的过程中论证、应用了很多过往项目从没用过的技术,项目团队在几乎零经验的条件下摸索,在暗夜里点亮一簇簇微光,照亮了项目的开发进程。
虽然有些技术和成果最终没有应用到项目开发中,但是中间论证的过程他们也全力以赴。“我们只要了解到有任何能够降低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方法,哪怕看起来不可行,也都会去论证。”黄俊说道。
项目最初的设计方案倾向于再建一个小型浮体平台,项目团队设计了区别于流花油田的全新圆筒型浮体平台。浮体结构专业负责人苏云龙在“深海一号”基础上对主尺度调整和优化设计,请教有着丰富半潜式平台设计经验的“深海一号”开发项目副经理李达。
项目团队又在此基础上做了“深海一号”能源站的优化,投入大量精力论证水下分离技术,虽然最终论证没通过,但这个过程也为团队成员带来很多启发和成长。
“做技术研究不能只看当下,我们做的大量分析和论证工作,无法用到陵水 25-1气田的开发中,但这不是无用功,我们一样要研究得很深入,无论当下用不用得上,都要放眼长远,为以后的项目打下基础。”黄俊说道。
不断试错是项目开发的必经之路。深水开发达到了1500米的深度,但失败过的探井,一定远远超过1500米。
05踏浪奔涌再向前
从“深海一号”到二期项目,是一场长达6年的接力赛。一群怀揣深水梦的年轻人用青春与汗水,传递一棒又一棒。
这种传承,是人的传承、经验的传承、技术的传承,更是这群人承载的精神的传承,是一种“做就要做到极致”的决心,一种“做就做有挑战的项目”的魄力。
曾经在“深海一号”项目中只负责计算的设计人李鹏程,现在已经成为二期项目的负责人,开始手把手带像他当年一样的新手。
在“深海一号”和二期项目的积累下,2021年,中国海油向全球发布第一个钻井领域的国际标准。在深水领域加速奔跑,才能在国际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这场接力赛中,他们的头顶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乌云密布,但他们始终紧握着手中的接力棒,目光落在跑道上。
这一路走来就没有难忘的事吗?“难忘,那么多技术和经验的积累,一辈子也忘不掉,随时总结记录,为未来打基础。”吴怡语气坚定,眼神温润。
除了技术本身,那些奔跑路上的苦乐悲喜,早已化作海上云烟,消散在无尽的涛声里。
没有时间回头看,是因为一直在奔跑,一直向前看。像海浪一样奔涌向前。
向前看,中国海油的深水项目开发也将在一场又一场的接力赛中,实现一次又一次深水跨越,开启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