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创刊于2014年,是由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以“智能引领、绿色驱动、学科融合”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发表海洋智能装备(如无人船、水下机器人、海洋物联网)、绿色海洋技术(如可再生能源、低碳船舶、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原创研究、技术突破与工程应用。通过促进船舶工程、海洋科学、人工智能、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协同,立足船舶科学与海洋工程前沿,聚焦智能装备与绿色技术,推动多学科交叉创新,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目前,期刊已被DOAJ、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地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国应用型期刊评价研究报告(CACJ)》、《中国开发阅读科技期刊目录》及知网、万方、维普、超星、博看数据库收录,同时被国内300余家图书馆、企事业及科研机构订阅。
一、重点征稿方向
涵盖但不限于以下领域:
1、智能化海洋装备与技术
● 自主无人系统(水下机器人技术研究、水下无人集群协同架构与控制方法应用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潜水器总体设计与系统集成)
● 海洋物联网、水下通信与组网技术(海洋生物声学技术研究、声纳虚拟仿真技术、水下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海洋声学信号处理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制)
● 数字孪生、AI驱动的海洋装备设计与路径规划(船舶水动力学基础及其与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交叉应用技术研究、智能信息融合理论和智能导航应用研究)
● 智能防灾预警系统与海洋大数据分析(噪声与振动控制、水下声学监测研究、海洋平台监测)
● 智能船舶(船舶设计与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性能与安全、船舶动力装置测试技术及激光诊断技术研究、水路交通安全控制、智能船舶航行安全、海事安全监管与仿、综合隐身)
2、深远海资源开发装备与技术
● 深海油气钻采装备(智能井控系统、浮式生产储卸装置)
● 深海采矿装备(资源勘探机器人、深海矿物采集技术)
● 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综合能源、能源-交通融合、海上风电制氢平台、波浪能/温差能发电装置)
● 深海科考装备(耐压探测器、深海环境动态监测技术)
3、极地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 极地船舶与海洋平台
● 极地资源开发装备(低温环境作业机器人、极地能源存储系统)
● 极地环境监测与生态保护技术(极地声学)
4、绿色环保型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 零排放船舶技术(基于氢能、光能、风能等的动力系统,低碳复合材料)
● 海洋污染治理装备(微塑料清理机器人、油污回收系统)
●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人工珊瑚礁、蓝碳工程装备)
● 绿色航运与智能能效优化技术
二、来稿基本要求
1. 来稿应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学术道德要求且不涉及国家机密。
2. 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炼,层次清楚,必要时应作统计学处理。论著一般不超过8000字;述评、专家论坛、综述、讲座、研究报道等一般不超过6000字。
3. 来稿格式应符合要求。必须包括中英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作者姓名(含各作者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地、邮编)、摘要(建议在200字左右)、关键词(4~8个),中图分类号;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对应的引用位置予以标注,并在文末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列出。
4. 来稿若系基金资助课题,请在首页页脚注明基金名称和基金号。获得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录用后可优先发表。
5. 请在首页页脚给出第一作者简介,包括性别、出生年、学位或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投稿时请提供所有作者的电子邮箱和电话号码。
6. 来稿中计量单位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外文字母的正斜体、大小写、上下角标均要标注清楚。以1.5倍行距通栏(单栏)排版、小四号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书写,并在页面底端标注页码。文中公式按先后顺序编号。
除“0 引言”外,一级标题请按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式为1.1、1.2、2.1、2.2、……。
图、表随文排版且按照先后顺序编号,并附中英文图题、表题。图、表中的文字内容均用中文给出,但表示量与单位的符号、文中已有说明的外文缩写词以及照片中固有文字不在此列。
7. 参考文献请按照GB/T7714-2015《信息及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的规范格式著录,采用顺序编码制,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外文作者姓在前,名缩写在后。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排列于文末。参考文献20条以上,要能反映该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三、投稿方式
在线投稿系统:
http://www.qk.sjtu.edu.cn/oeet
请在该系统注册并按提示完成投稿。
四、联系我们
编辑部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广元西路55号交大慧谷科技四楼(徐汇交大校区内)
邮编:200030
电话:021-62800061
邮箱:hgzbyj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