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2月20日,中海科1号海缆船作为我国海洋工程领域的杰出代表,入选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络发展新图景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正式向公众展出。这一展览不仅是对中海科1号技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我国自主可控海缆应急保障能力的集中展示。
中海科1号搭载了由中国中车全自主研制的核心装备,包括线性布缆机、轮毂式布缆机、深水挖沟机和拖曳式埋设犁,形成了全球领先的海缆铺设与抢修成套技术体系。这些装备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在海缆施工领域实现了自主可控,为国家海洋信息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海底通信光电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约有140万公里的海底通信光电缆,承载着全球互联互通的数据运载任务。截至2024年,海底光电缆已承载了97%的洲际数据流量,每天支持210万亿美元的金融交易。然而,海光缆的战略价值与脆弱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2023年,亚太地区发生了46起海光缆故障,比2019年增加了三倍。面对国际竞争和技术瓶颈的双重挑战,我国急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为了攻克海光缆作业装备的技术难题,中国中车集团旗下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组建了电控、液力、结构的复合技术团队,并开发了400余家本地化供应链,成功打造了我国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依托项目的核心技术,该公司为国内深远海海光缆施工单位提供了先进的施工作业装备,满足了我国海光缆施工单位对高端装备的迫切需求。
中海科1号是我国首艘“国船国造”的海光缆作业专业船舶。其搭载的深水挖沟机成功下潜至水下2603米,完成了先铺后埋及维修作业;拖曳式埋设犁则在水下1510米的海床上完成了3米埋深的边铺边埋施工作业。这些成果不仅显著提升了国内企业在海光缆施工保障领域的竞争力,更为全球深海资源开发及海洋信息安全保障装备提供了“中车方案”。
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推动了高铁电控技术与传统海工技术的有机融合,率先在全球推出电动化高效绿色作业技术,实现了深海重型作业装备的换道超车。该公司已成为国内集水下作业机器人、深海作业工具、布放回收系统及相关甲板装备的领军企业。其研制的深海挖沟机、埋设犁、布缆机和悬浮式作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深海施工、应急抢修、打捞救援和铺管敷缆等场景。在水下挖沟埋设机器人领域,该公司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在工作级水下机器人领域,近三年新增市场占有率同样位居全球第一。
中海科1号海缆船的成功展出,不仅是对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创新的肯定,更是对我国在全球海洋资源开发和信息安全保障领域贡献的认可。未来,我国将继续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