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后这台钻机名为‘极光’,是中国企业按照北极2项目设计要求制造的,能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作业,即便室外零下40摄氏度,钻机依旧能正常工作。”在北极2项目建设现场,钻探部负责人弗拉基斯拉夫·普罗相科向记者介绍。
这台极地钻机并非亚马尔和北极2项目中唯一的“中国元素”。
由于极地特殊自然条件,为缩短工期,两项目采用模块化建设模式,即在其他地区分别生产不同的模块化组件,最终运往北极圈内项目地点组装调试。中国企业承揽了亚马尔项目全部140多个模块建设中的85%,北极2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全部14个模块均由中企制造,第二条和第三条生产线中也分别有12个、6个模块由中企建造,中企还参与了亚马尔项目7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建造、14艘运输船的运营等。
“与中国伙伴的合作让我们非常满意。”亚马尔项目总经理伊戈尔·科列斯尼科夫告诉记者。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中俄北极液化天然气合作成果丰硕。亚马尔项目2022年实际产出液化天然气超过2100万吨,超出设计产能20.7%,在增强中国液化天然气供应稳定性和进口来源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北极2项目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今年8月,建在浮动重力式平台上的北极2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已从俄北极圈内城市摩尔曼斯克所在的科拉湾运抵2000多公里外的格达半岛,并与陆上液化天然气生产设施完成联通调试。
北极2项目液化工厂建设负责人德米特里·普罗斯库拉在科拉湾生产线前对记者说:“看看这里,看看面前的这个庞然大物,无需多言,这是我们合作成果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