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 大湾区大有可为

2023-05-24 15:32     来源:南方日报     粤港澳大湾区 一带一路海洋生态

5月22日,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举办了多场分论坛,主题涵盖人工智能、海洋科学、纳米科学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其中,“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为本届大湾区科学论坛首次设立,与会科学家探讨了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关键性问题。大家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在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海洋科学分论坛上,聚焦海洋物种保护,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应当加快海洋国家公园规划与建设的步伐。

海洋开发应建立优先保护地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不少生态保护领域科学家也来到大湾区科学论坛现场,分享研究成果与发展建议。

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健康项目全球总裁克里斯蒂安·沃尔泽(Christian Walzer)看来,野生动物保护最大的挑战是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他以土地使用为例说,人类砍伐森林,将更多土地用于农业、矿业、工业发展。但森林的减少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对野生动物的生存构成挑战。此外,森林的减少也可能影响当地气候,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沃尔泽说,许多传染病都起源于野生动物。本来野生动物与人类并无交集,但人类侵占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进行野生动物买卖时,就创造了人类与野生动物新的接触区域。在这些接触区域里,病毒就有可能进化,从动物传染到人。“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人类的健康。”他呼吁。

聚焦海洋物种保护,海洋科学分论坛设置了深海生态保护专题,江西农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等生态学者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言献策。

针对大湾区海洋物种的保护,魏辅文建议加强海洋国家公园的规划与建设。他介绍,目前多个省份正规划建设海洋国家公园,如辽河口国家公园、黄河口国家公园以及长岛国家公园。作为对标,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珠江口海洋国家公园或南澎列岛海洋国家公园,也需加快规划与建设的步伐。

在从事多年陆地生物保护的研究之后,魏辅文将目光转到海洋。“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其实大有可为。”除了理论研究之外,魏辅文也在关注鲸豚类、海龟、珊瑚、海洋鱼类、候鸟迁徙的保护,在他看来,这些都意义非凡。

魏辅文和团队从多个维度揭示了全球海洋动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他们发现,通过建立22%的海洋优先保护地,可实现95%以上的海洋动物物种、遗传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保护与开发应该并重,到底需要保护多少比例的海洋面积才能让生态与经济保持平衡,需要从多维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进行评估,得出科学结论。”他说。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 大湾区大有可为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科学家围绕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建设各抒己见。

“科技创新是‘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驱动力,也是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表示,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世界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对于构建“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看来,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数字鸿沟”是一个重大挑战。“由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国家在技术层面无法跟上潮流,导致它们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变得更大。”

对此,郭华东认为,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和沿线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在其中大有可为。首先,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大湾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大湾区在科学技术方面具有领先的优势,能够用数字技术等成果弥补沿线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数字鸿沟”。

从海洋领域出发,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应立足国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软硬件的支撑。

焦念志说,大湾区在自然资源方面优势突出,应当一马当先,在海洋环境保护领域探索建立示范基地或示范区,形成标准与规范,发挥影响力和引领作用,对全球治理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则提出了“韧性”这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他指出,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是增强发展“韧性”的重要内容。

“防灾减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科学的认知、先进的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的举措、相应的产品等一系列要素。”崔鹏说,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引擎,有完善的产业链和顶尖的研究机构,有能力在未来持续发挥优势,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有韧性的灾害应对体系。

人工智能发展 需科研产业“双轮驱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人工智能有什么优势?人工智能分论坛上,专家们普遍认为,人才是最核心的优势之一。

“无论是从人口结构年轻化还是从受教育人群比例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活力应该都是全国最好的。”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说,“年轻人的创造力,加上多年来大湾区的积累,为我们下一步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除了本身的人才基础外,宫鹏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凭借创新的发展氛围、政府对人才的扶持力度等,粤港澳大湾区就像一个“磁铁”,吸引着高质量人才前来发展。

“以香港大学为例,由于大湾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创业环境活力的提升,我们在汇聚人才方面也更具吸引力。”宫鹏说,这也得益于政府部门对香港大学发展的支持,“我们给予年轻人蓬勃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科建设更加完善,助力科学和产业化的发展。”

在鹏城实验室云脑使能研究所所长张伟看来,发展人工智能,传统产业的健全也是大湾区的优势之一。“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有软硬件一体的基本支撑,而大湾区具有这样的产业配套能力。”他说。

此外,张伟表示,未来大湾区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科研和产业“双轮驱动”,“光有科研不够。如果没有一个巨大的应用需求去牵引,科技也很难从后台走向前台”。

无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科创技术应用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在我们医院里早已有所应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长卓业鸿表示,“眼底一拍照,眼病早知道。通过人工智能机器,我们可以自动为眼科病人生成初级诊断,在此基础上再给专科医生判断,提升诊疗效率。”

地处广州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拥有我国第一个获批准建设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卓业鸿介绍,人工智能发展并应用于医疗领域,将能够有效为健康人群进行疾病早期筛查、风险预警,从而提前预防、精准干预,助力健康中国。

张伟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无论是人才、传统的产业基础,还是政府的推动力、市场的需求,都为发展人工智能营造了良好土壤,打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模式,“我们要以创新的精神,保持足够的韧性,逐渐塑造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优势”。

推荐阅读

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在广州南沙举办 吴立新、张偲、潘德炉等院士作特邀报告!

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22日至23日在广州南沙举办。该论坛以深海资源绿色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围绕深海生态保护、深海资源勘探与绿色开发、深海观/探测装备与技术等议题展开研讨。通过特邀报告专场、海洋科学技术专场、海洋创新发展专场及圆桌会议等多种交流模式,为海洋科技发展与成果转化应用搭建了一个高层次交流平台。在特邀报告专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中国科学... 2023-05-24

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南沙召开

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于5月20日—23日在广州南沙召开 。与会专家学者齐聚南沙,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围绕当下全球科技热点话题,共同探索全球科技前沿。 2023-05-24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海洋烃类能源有序开发的"负碳"路径》

“如何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和海洋能源安全,这是一个非常严峻也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在5月22日召开的大湾区科学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以《海洋烃类能源有序开发的"负碳"路径》为题作主旨演讲,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发展建议。 2023-05-24

第六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在舟山举行

发展海洋技术,推进海洋事业。时值浙江大学建校126周年之际,由浙江大学、东海实验室主办,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舟山市委人才办承办的第六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5月19日在舟山开幕。来自全国从事海洋技术及其装备研究的12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界精英和青年学子齐聚舟山、共襄盛会,在三天的会期,分享交流海洋技术学术与应用研究的成果和经验,探讨海洋技术发展趋势和新的研究方向,共同谋划我国海洋技术与装备的高质量发展。 2023-05-23

第六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手册公布!

01大会及各分会场联系方式02大会日程03大会用餐04大会交通05大会特邀报告时间:5月19日08:30-12:00地点:舟山海洋文化艺术中心联系人:黄滨 binhuang@zju.edu.cn06分会场报告大会手册07海洋技术类专业建设交流会时间:5月18日13:30-17:30地点:圆正海际酒店海天厅主席:瞿逢重教授、杨群慧教授联系人:黄豪彩教授 hchuang@zju.edu.cn08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时间:5月18日19:00-21:00地点: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圆正 2023-05-22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