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于5月20日—23日在广州南沙召开 。与会专家学者齐聚南沙,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围绕当下全球科技热点话题,共同探索全球科技前沿。
小南采访了多位专家学家,畅谈南沙科技发展路径及人才集聚等话题。
在南沙打造全球首套深海生态学研究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近年来,南沙深耕“深海”技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解决深海资源开发过程中“卡脖子”问题,离不开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的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与科学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向小南介绍了在南沙建设的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
可燃冰分解产生的甲烷流体溢出,在深海海底形成冷泉,冷泉是可燃冰常见富集区,二者密不可分。甲烷为生源要素,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而繁衍的冷泉生态系统被誉为“深海绿洲”。冷泉生态系统是甲烷滋养的海底生态系统,是解密深海极端环境生命策略的“金钥匙”。因此,关键是要揭示化能合成的生物固碳机制,打造科技及支撑平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
据张偲介绍:这套装置与其配套的科研综合楼都在南沙,将在这里打造成为全球首套深海生态学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去年8月,位于南沙的实验室经过广东省的验收,接下来将在国家的重大专项、重点项目支持下,完成科技部交办的科研任务,支持广州市南沙区的经济发展工作。”
张偲还介绍道,实验室将对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在南沙区有关基金的支持下,实验室启动第一批、近10个海洋科技项目的产业化,包括海洋装备研发、深海养殖装备、海洋牧场、深海绿色养殖、海洋油脂的开发利用等,必将为广州市、南沙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南沙在地质调查船研发上也取得突破。“十年来,我们局组织了400多个科考团次,所有的航次几乎涵盖了海上专业的调查,我们局有国家第三代最新的综合地质调查船‘海洋地质六号’,国家一艘高精度三维地震探船‘海洋地质八号’,以及中深水科学钻探船‘海洋地质十号’,还有去年12月实现下水作业的大洋钻探船,将实现面向我们国家的超深水海洋钻探,我们现在拥有的探船基本可以涵盖海洋、科考的所有专业,并可以达到全球最深的作业能力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大洋钻探船建设项目副总指挥余平介绍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海域天然气试开采是在2017年,随后2020年实施了第二轮试采,也获得了成功,两轮试采证明了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是安全有效的,现在在为下一轮开采做准备。
期待南沙集聚更多高质量人才
谈及大湾区的科技发展优势时,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经理、广州亚熵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朱龙潜表示:
“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比如说,大湾区有非常丰厚的基础教育和高校资源,拥有众多的高层次人才、领先技术、科研机构和实验室等 。”
大湾区的产业基础实力强劲、市场也非常有活力,能够容纳更多种类的技术到市场中来,这些技术能够在大湾区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和市场,并且找到技术转化的中间桥梁,例如大湾区内越来越多的青年创新工场等。
朱龙潜还分享说:“大湾区的交通、物流等发达,尤其是航空、海运资源丰厚,科研技术在大湾区内完成产业转化、落地生根后,也很方便通过大湾区走向世界,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
随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去年正式启用开学,南沙与香港在人才、科技、产业交流等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广州大学教授,天体物理中心副主任王锋接受小南采访时表示:
港科大(广州)与南沙已开展了很多合作和协作。他认为天文、航天航空在广东平台里落地,在大算力和人工智能支持下,对所有学科来说都是机遇。
香港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讲席教授和学术发展副校长宫鹏同样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像是吸铁石那样,把高质量人才吸引进来。南沙不仅要吸引香港的人才,还要吸引全国的、世界的人才。“我们希望人才引进来后,需要增加其竞争力,增加开放包容的环境,允许失败,允许自由探索和发展的文化,这样会有更高的吸引力。”宫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