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南沙召开

2023-05-24 09:57     来源: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一带一路海洋生态天然气水合物

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于5月20日—23日在广州南沙召开 。与会专家学者齐聚南沙,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围绕当下全球科技热点话题,共同探索全球科技前沿。

小南采访了多位专家学家,畅谈南沙科技发展路径及人才集聚等话题。

在南沙打造全球首套深海生态学研究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近年来,南沙深耕“深海”技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解决深海资源开发过程中“卡脖子”问题,离不开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的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与科学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向小南介绍了在南沙建设的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

可燃冰分解产生的甲烷流体溢出,在深海海底形成冷泉,冷泉是可燃冰常见富集区,二者密不可分。甲烷为生源要素,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而繁衍的冷泉生态系统被誉为“深海绿洲”。冷泉生态系统是甲烷滋养的海底生态系统,是解密深海极端环境生命策略的“金钥匙”。因此,关键是要揭示化能合成的生物固碳机制,打造科技及支撑平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

据张偲介绍:这套装置与其配套的科研综合楼都在南沙,将在这里打造成为全球首套深海生态学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去年8月,位于南沙的实验室经过广东省的验收,接下来将在国家的重大专项、重点项目支持下,完成科技部交办的科研任务,支持广州市南沙区的经济发展工作。”

张偲还介绍道,实验室将对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在南沙区有关基金的支持下,实验室启动第一批、近10个海洋科技项目的产业化,包括海洋装备研发、深海养殖装备、海洋牧场、深海绿色养殖、海洋油脂的开发利用等,必将为广州市、南沙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南沙在地质调查船研发上也取得突破。“十年来,我们局组织了400多个科考团次,所有的航次几乎涵盖了海上专业的调查,我们局有国家第三代最新的综合地质调查船‘海洋地质六号’,国家一艘高精度三维地震探船‘海洋地质八号’,以及中深水科学钻探船‘海洋地质十号’,还有去年12月实现下水作业的大洋钻探船,将实现面向我们国家的超深水海洋钻探,我们现在拥有的探船基本可以涵盖海洋、科考的所有专业,并可以达到全球最深的作业能力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大洋钻探船建设项目副总指挥余平介绍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海域天然气试开采是在2017年,随后2020年实施了第二轮试采,也获得了成功,两轮试采证明了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是安全有效的,现在在为下一轮开采做准备。

期待南沙集聚更多高质量人才

谈及大湾区的科技发展优势时,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经理、广州亚熵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朱龙潜表示:

“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比如说,大湾区有非常丰厚的基础教育和高校资源,拥有众多的高层次人才、领先技术、科研机构和实验室等 。”

大湾区的产业基础实力强劲、市场也非常有活力,能够容纳更多种类的技术到市场中来,这些技术能够在大湾区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和市场,并且找到技术转化的中间桥梁,例如大湾区内越来越多的青年创新工场等。

朱龙潜还分享说:“大湾区的交通、物流等发达,尤其是航空、海运资源丰厚,科研技术在大湾区内完成产业转化、落地生根后,也很方便通过大湾区走向世界,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

随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去年正式启用开学,南沙与香港在人才、科技、产业交流等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广州大学教授,天体物理中心副主任王锋接受小南采访时表示:

港科大(广州)与南沙已开展了很多合作和协作。他认为天文、航天航空在广东平台里落地,在大算力和人工智能支持下,对所有学科来说都是机遇。

香港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讲席教授和学术发展副校长宫鹏同样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像是吸铁石那样,把高质量人才吸引进来。南沙不仅要吸引香港的人才,还要吸引全国的、世界的人才。“我们希望人才引进来后,需要增加其竞争力,增加开放包容的环境,允许失败,允许自由探索和发展的文化,这样会有更高的吸引力。”宫鹏说。

推荐阅读

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在广州南沙举办 吴立新、张偲、潘德炉等院士作特邀报告!

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22日至23日在广州南沙举办。该论坛以深海资源绿色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围绕深海生态保护、深海资源勘探与绿色开发、深海观/探测装备与技术等议题展开研讨。通过特邀报告专场、海洋科学技术专场、海洋创新发展专场及圆桌会议等多种交流模式,为海洋科技发展与成果转化应用搭建了一个高层次交流平台。在特邀报告专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中国科学... 2023-05-24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方法》发布实施

日前,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公告(中海协发〔2023〕7号),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方法》团体标准正式获批,编号为T/CAOE 51-2023,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该团体标准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渗流力学研究领域首部团体标准,其发布实施填补了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测定标准空白。 2023-05-24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海洋烃类能源有序开发的"负碳"路径》

“如何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和海洋能源安全,这是一个非常严峻也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在5月22日召开的大湾区科学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以《海洋烃类能源有序开发的"负碳"路径》为题作主旨演讲,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发展建议。 2023-05-24

青岛即墨海滨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

初夏时分,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南侧海湾,近日启用的国家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雄伟壮观。5月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揭牌。该码头位于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柴岛西侧,是我国深海探测“国之重器”——大洋钻探船的母港之一,具备船舶停靠、备航补给、指挥调度、维修养护等功能。 2023-05-24

第六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在舟山举行

发展海洋技术,推进海洋事业。时值浙江大学建校126周年之际,由浙江大学、东海实验室主办,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舟山市委人才办承办的第六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5月19日在舟山开幕。来自全国从事海洋技术及其装备研究的12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界精英和青年学子齐聚舟山、共襄盛会,在三天的会期,分享交流海洋技术学术与应用研究的成果和经验,探讨海洋技术发展趋势和新的研究方向,共同谋划我国海洋技术与装备的高质量发展。 2023-05-23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