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亿吨级大油田发现背后的科技创新密码

2023-05-04 15:02     来源:工人日报     渤中26-6油田 油气勘探海上油气田
国内最大的变质岩潜山油田,地质探明储量超1.3亿吨油当量……近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消息,我国渤海再获亿吨级大发现——渤中26-6油田。

日前,记者来到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中海油实验中心,探寻这一亿吨级大油田发现背后的科技创新密码。

与时间赛跑

据中海油实验中心渤海实验中心地质室副主任杨纪磊介绍,去年10月中旬,他们接到关于渤中26-6油田的重点实验项目需要在月底之前出具一批实验结果的任务。

“接到任务后,我们立即组建储量申报突击队,进入24小时待命工作状态。”杨纪磊回忆道,正在进行中的其他岩石实验项目按下暂停键,全力以赴,为渤中26-6油田地质实验分析项目打开“绿色通道”,进行重点项目生产创新攻坚。11月,实验中心接到紧急通知,又一批渤中26-6油田探井岩石样品即将到达,数量达到360块,需要加急处理,并在10天内完成储层岩性实验。

据了解,要想得到准确的储层岩性实验数据,需要先对岩石样品进行洗油洗盐等前处理。按照以往工作模式,这些样品至少需要20天才能完成,仅洗油工序就需要10天。

时间紧,任务重。实验中心成立壁心流转及洗油洗盐突击队,短短5天,完成壁心洗油洗盐前处理工作。随后,壁心样品被分成两部分,快速流转到开发室和地质室,分别进行储层物性分析和储层岩性实验分析。

使用独家“秘密武器”

提供实验数据的过程不仅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也是创新创效的过程。

在储层岩性实验分析过程中,地质室5名技术骨干对壁心取样、切样、分样、洗油等环节进行创新优化,使其无缝衔接,大大缩短流转流程,实验分析效率提升2~3倍。

与此同时,他们还精心制作180片多种岩性薄片,在显微镜下进行岩性鉴定及储集空间描述,对潜山岩性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还用上了自主研发的独家‘秘密武器’——超高精度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技术,在比头发丝还细的岩石微孔缝里,对复杂储层进行多尺度、高精度的表征及形成机制分析,为地质储量预测提供精准的数据成果支持。”谈及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技术,中海油实验中心地质实验主任工程师臧春艳言语间充满自豪。

在各部门接力赛跑中,储层岩性实验结果分析按时完成,为储量申报赢得宝贵时间。

随后的一个多月,中海油实验中心如期完成实验分析,形成120份报告,提供4万多个关键数据,为储量申报打下坚实基础,全力支撑了渤中26-6亿吨级油田的重大发现。

脚步不曾停歇

虽然实验中心攻坚渤中26-6区块储量申报相关重点项目实验工作结束了,但是地质实验对储层精细研究依然在进行,实验中心创新的脚步并未停歇。

岩石特征参数是储层精细评价的重要依据,但是海上取出探井样品往往存在不规则情况,不利于实验分析。

不久前,开发室储层物性分析工程师洪鑫在进行实验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困难,采用常规方法无法得出不规则壁心样品相应岩石特征参数。

经过反复实验,今年3月,该小组成功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创新改造出高精度微米CT扫描设备,形成较为完备的数字岩石模拟技术,不但可以得到储层微观层面的认识,也有利于地下宝贵岩石样品的保护。

这样的创新故事,在中海油实验中心还有很多。近年来,该中心共取得56项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渤海深部复杂储层实验关键技术及地质创新认识》被评为中国海油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海上油田勘探开发做出贡献。

推荐阅读

张训华:填补我国海上油气勘查的地学资料空白

4月18日,在厦门举行的中国海洋学会2023年海洋学术(国际)双会上,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张训华牵头的“大陆架科学钻探与南黄海科学发现”项目,荣获一等奖。这是张训华40年从业生涯中又一个成就节点。该项目由张训华牵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原国家海洋局等部门所属20余家科研院所,在南黄海实施了CSDP-1和CSDP-2两口全取心科学钻探井。研究成果回答了南黄海陆架区系列地学关键问题,在众多科研及生产部门应用推广,并为南黄海油气勘查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3-05-06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龙德:我国油气产业的低碳转型与创新发展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我国海洋油气可采资源量分别占全国总资源量的33%和35%,三分天下有其一。近海深层大中型油气田成藏理论与技术,远海深水油气成烃、成储、成藏机理研究,海上稠油及低渗储量动用与近海油气持续规模增储上产,深海自主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助力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新成果。 2023-05-05

惠州油田:贡献工业产值超1800亿元

惠州油田群是我国南海东部海域第一个油田群,也是我国海上首个年产原油超百万吨级的油田群。油田群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西南,首个油田惠州21-1于1990年9月投产,现有13个在生产油气田,拥有惠州21-1等9座惠州系海上生产设施,已向国家输送石油、天然气累计超过9600万立方米油当量。在辽阔的中国南海上,慷慨的海洋孕育着油气藏。东经115度线,纵穿而过、一路向北,途经广东省惠州市。从此,在这个区块诞生的油气田,被地质学家冠名为惠州油田。5... 2023-05-05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

近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初步核算,202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434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5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5718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6%、36.5%、58.9%。2022年海洋产业总体平稳,发展潜力与韧性持续彰显。海洋传统产业实现平稳发展,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智能、绿色和深远海养殖稳步发展,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总体保持平稳;海洋油气产量继续平稳较快增... 2023-05-04

秦皇岛32-6油田:智能改造 探索油田未来新方向

黄昏时分,海风拂面,无数海上油田在浩瀚无垠的渤海海面上熠熠生辉,犹如银河中的群星。在这群海上油田中,有一座特殊的老油田:秦皇岛32-6油田。虽然它已经有20多年的开采历史,但却是中国海上首座智能油田。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矿工,秦皇岛32-6油田历经多年风雨,却仍然坚定地矗立在天际线上,迎接每一次新挑战。随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2021年10月15日,这位海上老矿工完成了一期智能化改造,为自己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焕发出新的光彩。... 2023-05-02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