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11月21日,海上风电装备学术交流会在福建平潭召开。本次会议以“聚焦创新 共绘绿色海工”为主题,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海上风电装备的技术创新与智能运维发展路径。海电运维总工程师苏代壮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倚重器 向深蓝——海上风电一体化运维解决方案》的主旨演讲。

深远海运维策略:向海图强,装备筑基
随着“十五五”规划的持续推进,深远海风电场建设正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苏代壮分析指出,当水深超过 60 米后,漂浮式海上风机将展现出比固定式更优的工程经济性,但同时也面临着通达困难、专业装备不足、智能化程度偏低、水下资产检修压力大等运维挑战。
“运维母船、无人机、直升机、无人艇、水下机器人等装备,在深远海风电场运维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深远海这片蓝色疆域的机遇与挑战,苏代壮表示,“尤其是运维母船,它不仅仅是运维装备,更是海上风场的‘守护船’。”他结合国内外实际案例,重点阐述了运维母船及其核心装备与技术——波浪补偿控制技术、波浪补偿栈桥、三维度补偿吊机等——在提升深远海作业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他强调由于深远海海缆路由更长,水下资产守护必须从设计、施工到全生命周期维护进行统筹考虑,建立完善的检测维护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苏代壮进一步提出以“母港基地 + 专业装备,智能感知 + 数字孪生,运维守护 + 综合平台”为核心的深远海风电场运维新思路。该思路强调通过预防性维护和智能化监测的深度融合,推动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运维新模式。
一体化运维模式:数据驱动,平台赋能
在破解深远海运维难题的实践中,海电运维创新推出“SES”一体化运维新模式(Staff 人员、Equipment 装备、Synthesis 综合)。该模式通过 CloudForU 智能运维平台实现数据融合与智能管控,依托海上风电运维智能排程系统实现“区域化调度、资源优化配置”,显著提升出海作业窗口期利用效率。同时,苏代壮重点分享了海电运维在技术路径上的各项实践,例如智能巡检机器人、无人机叶片巡检、叶片检测技术、腐蚀检测技术、冲刷检测技术等,并分析了各类技术在运维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SES’一体化运维新模式,有产品,有应用,有实例。”苏代壮通过一组实证数据充分验证了该模式的高效性与经济性——在某风场应用该模式的一年时间内,综合运维成本下降 20%,风机可利用率提升至 98.95%,年发电量增加 3680 万千瓦时,风机无故障运行小时数突破 1807 小时。苏代壮强调,“‘SES’一体化运维新模式是全链条协同、全周期覆盖、全数据驱动的综合性、一体化、长周期运维新模式。”
风电运维新趋势:智能领航,生态共荣
展望未来,苏代壮指出,海上风电运维将朝着“智能化、无人化、精益化”方向深度演进。一方面,需重点布局漂浮式风电运维技术,发展“运维母船 + 高速双体交通船 + 综合服务平台”的立体装备体系;另一方面,应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挖掘、故障预警、智能诊断等方面的应用,通过精益管理和自动运维排程,实现“人、机、料、法、环”的高效协同。他预测,通过全方位推进智能化运维,行业有望实现综合运维成本再降 15%—20%,最终找到运维成本与发电收益的最佳平衡点。
向海而兴,驭风而行。海电运维始终胸怀“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服务绿色能源战略”的使命与责任,与业界同仁携手并进,共同推动海上风电运维技术的创新突破,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持续贡献“海电智慧”与“海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