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链”上聚力 融合创新 海上风电加速挺进深蓝

2025-11-18 13:53     来源:经济参考报      海上风电深远海风电海洋经济
挖掘海上风电巨大潜力,是落实新能源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产业向新向智的重要赛道。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4461万千瓦。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

面向“十五五”,我国海上风电将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向深远海拓展是大势所趋,但也面临着产业链韧性有待提高、关键部件技术仍需升级等难点。全链协同、技术攻关、融合创新是政策指向,也是业界共识。

加快向深远海拓展

冬日暖阳下,2177公里海岸线蜿蜒曲折,超13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正酣,辽宁这个“新中国工业摇篮”正在“向海图强”中展现出新的“风光”。

放眼全国,山东昌邑、江苏如东、福建漳浦、广东阳江……更多的“蓝色增长极”崛起。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已连续七年全球第一,构建起覆盖设计、制造、施工、运维的全产业链体系,风电机组产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

“海上风电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带动能力强,是推动海洋经济崛起,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说。

迈向“十五五”,新的蓝图已然浮现。日前在2025北京风能展上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十五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年新增装机1500万千瓦。预计到“十五五”末,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超亿千瓦。

如此巨大的增长目标,空间何在?

“随着沿海经济活动的持续活跃和用海需求的不断增长,近海资源日益紧张,难以满足海上风电发展的需求。”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表示,要优化国土资源空间利用,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拓展,秉承“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原则,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统筹确定海上风电发展空间。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全球可用的海上风能资源超过710亿千瓦,其中深远海占比超过70%。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评估结果,我国深远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过12亿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据透露,自然资源部将及时跟进了解海上风电产业发展需求,研究制定海上构筑物等设施到期处置政策,探索创新生态养护工作机制,加快制定深远海开发管理的相关政策,为海上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海上风电将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未来前景广阔。”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称。

“链”上布局协同攻关

从近海到深远海,不只是地理空间之变,更面临着技术难度加大、成本增高等一系列难题。

汤广福指出,随着向深远海拓展,风机容量向20兆瓦级以上发展,量变正在引起质变,对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亟待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集中力量破解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和风电软件等卡脖子难题。

“要鼓励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建立创新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攻关,让科技成果更快转化为产业的竞争力。”黄学农强调。

在日前召开的2025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暨大连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大会上,三峡集团发起成立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联盟,涵盖了规划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投资运营、运维服务等全产业链,旨在通过构建联合研发、标准共制、供需对接的协同机制,推动海上风电产业从“单点竞争”迈向“生态共赢”。

“联盟共有26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在辽宁、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推进先进技术国产化。”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刘伟平表示。

全产业链协同攻关,从“一张清单”开始落子。

大会发布了《2025年度海上风电技术攻关清单》,聚焦大容量风电机组、超长叶片、漂浮式基础、柔性直流送出系统、核心基础软件、关键轴承、国产化绝缘材料等前沿与关键环节,量身打造16项攻关项目,为产业链向深远海、高性能、高可靠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三峡科研院、三峡能源、大连理工大学、东方电气风电等26家企业及科研院校就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合作签约。截至目前,2025年通过海上风电共链行动推动达成的供需合作达86项,合同金额约93亿元。

记者注意到,央企共链行动不仅“链”接了大中小各类所有制企业融通发展,还构建了“价值共创”式的央地协同发展新范式。例如,大连市和三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基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总体原则,推动产业链资源整合与新能源创新技术协同,服务大连市建设东北亚新能源产业高地。

“一海多用”融合发展

激活产业链发展动力,还要在生态协同上下功夫。

2024年12月30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的通知》,鼓励新增海上风电项目采用“风电+”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实现“一海多用”。

“鼓励海上风电与深远海养殖、海上制氢、海洋油气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海洋资源集约利用效果。”何广顺强调。

黄学农提出,要科学制定“十五五”海上风电发展目标与技术路线,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海域综合利用效率。

推动“海上风电+”模式创新已成为众多地方和行业的一致选择。

据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新伟介绍,辽宁省风电应用场景丰富,要推动绿电新能源示范项目建设,推动绿电直连模式,积极推动新能源电池车的规模化应用,推动大连建设东北亚绿色中心,把更多绿色能源变成宝贵资源,为新能源开发利用拓展多元场景。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丽芬正在推进风电和波浪能、养殖网箱的融合发展技术研究,“这样的结合可以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刘艳廷则将目光投向了海上风电赋能海水制氢。“我国的淡水资源紧缺,海水制氢被认为是未来氢能发展的重要方向,也可以实现海上风电的就近消纳。”

如何通过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实现涉海资源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持续形成海洋经济新动能?

就在去年,由三峡集团主导建设的REDaaS平台(长江流域数据要素流通平台及可再生能源行业数据服务平台),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风光领域数据互通,搭建起可再生能源可信数据空间。此外,针对风电光伏的间歇性、波动性短板,精准的功率预测变得至关重要。三峡江苏毛竹沙海上风电场率先落地功率预测算法优选应用,有效破解电网稳定难题。

“三峡集团充分发挥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深入实施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开发、协同创新、集群发展,以自身高质量发展促进海上风电产业转型升级。”刘伟平说。记者:王璐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定调“十五五”:加大海上风电开发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10月31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前三季度全国能源形势、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等情况,并就十五五能源发展路径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在介绍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时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10亿千瓦,同比增长47.7%,约占新增装机的84.4%。其中,风电新增6109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含光热)新增2.40亿千瓦。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1.98亿千瓦,同比增长27.2%,约占... 2025-11-03

打造全国首个面向深远海的风电母港 浙江为海上风电开发建大本营

浙江正在向海上风电发力。11月以来,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建设持续提速。作为全国首个面向深远海的风电母港,该项目将打造集聚风电全产业链的新型功能港,计划到2030年形成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这不是普通港口,而是专门为海上风电开发提供物资的“大本营”。今年5月以来,省委书记和省长分别来到项目现场调研,足见浙江的重视程度。这个大项目有啥来头? 2025-11-21

青岛市“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谋划推进座谈会召开 曾赞荣主持并讲话 任刚出席

11月20日下午,青岛市“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谋划推进座谈会召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研究谋划“十五五”时期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思路。 2025-11-21

海电运维出席海上风电装备学术交流会 分享深远海运维新思路

海洋能源网获悉,11月21日,海上风电装备学术交流会在福建平潭召开。本次会议以聚焦创新 共绘绿色海工为主题,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海上风电装备的技术创新与智能运维发展路径。海电运维总工程师苏代壮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倚重器 向深蓝——海上风电一体化运维解决方案》的主旨演讲。深远海运维策略:向海图强,装备筑基随着十五五规划的持续推进,深远海风电场建设正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苏代壮分析指出,当水深超过 60 米后,漂浮式... 2025-11-21

阳江三山岛辅助平台导管架进入总装阶段

海洋能源网获悉,11月20日下午,振华重装承建的阳江三山岛辅助平台导管架上段顺利转运,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总装阶段。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海上工程)施工项目的结构主体由两个平台构成,分别是海上换流站平台和海上辅助平台。海上换流站平台承担着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重要任务,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心脏枢纽。而海上辅助平台则为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需求提供保障,它通过栈桥与换流站相连,是支撑整个海上平台稳定运行的... 2025-11-21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