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油田持续挖潜、产量接替,渤海石油研究院曹妃甸开发室以“滚动增储-高效动用” 为主线,为油田量身定制科学方案,依托“三三”协同、多专业联合等工作机制,开展技术攻关、工艺创新,用半年时间完成新增储量向产量的转化,助力油田快速增储上产。

“三三”协同 潜力砂体“浮出水面”
“从已钻井来看,曹妃甸11-6油田浅部地层油砂少、水砂多,滚动增储就像在水中找油。精准定位蕴藏油气的潜力砂体,是解决滚动增储难题的关键。”地质资深工程师权勃拿着地质图说。
为尽快优选潜力砂体,落实储量评价。曹妃甸开发室依托“三三”协同工作机制,成立储层描述、成藏分析、油气检测3个科研攻坚单元,每个单元“老中青”搭配,资深工程师负责技术指导、骨干员工负责核心攻关、青年员工负责基础工作。
其中,“储层描述单元”负责精细刻画储层,精准追踪砂体展布;“成藏分析单元”负责厘清油气富集主控因素,锁定油气成藏有利区;“油气检测单元”负责增强烃类响应特征,精准判断砂体含油气性。三个单元高效协同、集智攻关,精细雕刻地下砂体形态、精准定位成藏有利条件、精确表征砂体含油气规模,成功实现曹妃甸11-6油田滚动增储。

联合会诊 控水稳油高效上产
如何将储量有效转化为产量,是渤海石油研究院曹妃甸开发室面对的另一挑战。“储层距离现有平台超3000米,常规钻井实施距离有限,加上油田是底水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快,稳产难度加大,如何控水稳油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地质工程师张文童说。
面对这块硬骨头,曹妃甸油田项目团队迅速开展“联合会诊”,用“井型创新+智能控水”组合技术,设计出更高效的取油通道。科研人员以少井高产为目标,开展布井井距优化、油柱高度下限研究、矿场试验;开展井型优化、稳油控水研究,有效提升油井的可实施性与经济性,在两个月内高效完成调整井方案并通过审查。现场人员依照方案,成功应用长水平分支井、大位移长水平井,精准动用距离平台3.5千米的储量单元;配套的智能分舱控水系统如同智能节水阀,通过井下实时监测数据与动态,合理调整各舱产量,减缓调整井含水上升速度,提升生产效率,实现控水稳油。

渤海石油研究院曹妃甸开发室用半年时间打通储量转产量全流程,让老油田“焕新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