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探索油气场景下的储能技术安全、规模化应用方案,研究总院储能技术团队聚焦储能安全,创新提出水下储能技术方案 ,旨在为海上平台用能结构优化提供新的技术路径,为海上风电、光伏等波动性新能源的规模化接入提供技术支撑。
传统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广泛应用于陆上风、光资源开发,通常采用集装箱式舱体设计,电池舱内集成了电池模组、液冷单元、电池管理等单元。 针对现阶段常用的磷酸铁锂电池的非本质安全的特点,研究总院团队提出一种可适用于水下环境的整体式水下电化学储能系统 。该系统设计打破了传统的电化学储能舱室设计理念,采用整体模块化的电池单元、PCS单元、热管理单元和承压单元设计,单独封装175kWh容量电池组单元。借助于水下海洋 环境条件,水下储能系统首创电池和PCS单元的新型热管理系统 ,大幅简化了传统的储能系统两套制冷循环回路。通过多维度的水池试验数据验证,其在水下环境中的换热性能和充放电效率得到了提升 ,证明了这一原创技术的有效性。
两年前,研究总院储能技术团队首次提出水下储能概念方案,设想通过水下环境的隔离和天然冷源来解决储能安全问题。但当时国内外对应用于工程领域的水下电化学储能没有先例,更是没有可借鉴的系统方案。总院储能技术团队大胆提出先自研、再立项的工作思路,成立了水下储能攻坚队 ,通过不断摸索,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水下储能系统集成研究方案。本次水下试验的成功,初步验证了水下储能方案设计的合理性。结合此次测试经验,技术团队将继续优化工程方案,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可探索为水下生产系统、海上规模化储能电站建设提供技术选择。
未来,研究总院储能团队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水下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前沿技术在海洋能源领域的示范与应用,为集团公司绿色转型和海洋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谱写新能源与油气融合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