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海上光伏项目第100榀网架顺利吊装上船
河北昌黎500MW海上光伏试点项目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东侧海域,规划装机容量500MW,预计2026年投产使用,预运行期25年。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大幅提升清洁能源供应能力,还将有效推动京津冀地区能源结构优化,助力国家实现“碳中和”战略。中建钢构主要负责该项目的光伏网架钢平台供应。
流水线作业提效率
项目海边堆场
传统海上光伏项目,通常在同一个作业区内,相继完成网架拼装等多道工序,然后再装船出海。这种施工方式对场地面积需求大,施工效率低。该项目创新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在海边设置6条产线、1条成品运输通道和1条备用运输通道,每条产线包括5个工位,分别负责网架拼装、主次檩安装等工序。每一步前置工序完成后,网架由程控轨道运输车运输至吊装位置,再由履带吊吊装到泊位,实现了从拼装到检测一条产线无回流。在流水线作业的施工模式下,项目最大限度节省码头资源,堆场用地节约10万平方米,施工和倒运效率提升50%。
定制化工具控精度
履带吊将光伏网架吊装上船
经历了流水线作业后,光伏网架单体来到倒运区域,等待被两台履带吊吊装上船。由于码头横风大,网架受力不均,容易在空中发生偏移,难以控制吊装精度。为此,项目团队为网架量身定制专属吊架,将网架形变和应力控制在比规范值小30%的范畴内。项目团队还组织进行了300余次模拟推演,最终将现场吊装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网架正在进行上船精度调整
网架吊装至船后,需要继续以毫米级精度对接到船上预定的支架上。海上风大浪急,吊装上船作业中细微的误差都可能导致网架运输过程中“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让网架精准落位,项目团队采用北斗系统对现场整体场地进行建模,用牵引绳辅助微调,在船上安排专人实时控制吊装落位精度,最终实现钢网架精准对接。
创新型设计省工期
项目正在进行夜间多片叠装吊装作业
目前,大部分海上光伏结构设计普遍采用三角锥形支腿,单船只能装载一榀网架平台。项目团队经过论证,提出高低桩设计方案,取消钢网架装船时原有的三角锥形支腿。新的方案下,单船可装3-4榀,大幅提高了海上运输效率,整体工期预计节省约30%。同时,项目团队弹性安排出海时间,在夜间和清晨组织出海,避开航路繁忙时段,既提高效率又减少了安全风险。
夕阳掩映下的吊装作业现场
肩捧夜色,脸映夕阳。在这里,绿色的故事正在被书写,向海要电,阔步深蓝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