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辽东作业公司旅大21-2油田B3H井顺利完成第四轮次注热作业,这标志着稠油热采井采注一体化管柱首次实现了全周期应用。这项开创性的技术将传统热采中“先注汽、再下泵采油”的两趟独立作业流程,创新性地整合为“一趟管柱完成注汽与采油转换”的高效流程,为我国海上稠油热采技术革新树立了新的技术标杆。
在我国海上传统的热采井蒸汽吞吐作业中,注热与采油阶段需要进行“两次动管柱”操作。具体来说,注热前需起出原井生产管柱、下入注热管柱;注热结束后,又得再起出注热管柱,重新下入生产管柱。这套流程不仅工序繁琐,还导致作业周期冗长。两次动管柱作业如同“拦路虎”,大幅降低了油井生产时率,频繁的作业还让安全风险陡增,生产成本也水涨船高。
为打破这一困局,旅大21-2油田团队攻坚克难,成功研发出稠油热采井采注一体化技术。该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将采油阶段的“普通管柱”升级为“新型Y管柱”,并配套新增热导油压力平衡装置。这一组合直接省去了“采油”“注热”切换时更换井下高低温液压油的关键工序。在热采井采油阶段末期,只需通过钢丝作业打捞“Y堵头”,就能即刻启动下一轮次注热作业。
作为海上稠油热采领域的标志性创新,该技术已在旅大21-2油田成功应用10井次。其中,B3H井的注热成功,不仅精准达成了高温蒸汽注入目标,更全面验证了技术在复杂井况下的适用性、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以及核心功能的高度可靠性,为技术的大规模推广筑牢了实践根基。
“这是海上稠油热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有限天津分公司辽东作业公司主任工程师(采油工艺)罗少锋表示,“两趟变一趟”的颠覆性转变,让单井生产周期平均缩短7天,作业时效显著提升。同时,由于减少了作业船舶的使用、降低了设备动复员频率、节约了材料消耗,单井作业成本直接削减约200万元,有力推动了海上稠油开发向集约化、经济化、高效益模式加速转型。
依托持续的技术创新,旅大21-2油田已实现安全生产近1800天,连续三年超额完成热采任务。稠油热采累产超106万吨,占渤海油田稠油热采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稳居“主力军”地位。未来,油田将持续深耕安全热采、创新热采、经济热采路线,以更高标准迈向稠油热采精益化目标,为2025年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吨注入强劲动能,续写海上稠油开发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