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9 月 28 日,随着“滨海 109”铺管船将最后一节海管终止封头铺设到渤海南部海域,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建成国内最密集的海底管道网络,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已达 3200 余公里。至此,我国海洋油气管道总长度成功突破 10000 公里,跃居世界前列。这一成就对于加快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提升国家海洋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
海底管道:海洋油气生产系统的“生命线”
海底管道被称作海洋油气生产系统的“生命线”,它不仅串联起油气田内部的各个设施,还将油气资源稳稳地输送至陆地终端,形成了一条“水下井口—海底管道—陆地终端”的完整生产链,为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关键支撑。
技术突破:铺管能力全面提升
中国海油持续加大原创性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步伐,铺管作业能力实现了全面提升。目前,我国铺设规格已实现从 2 英寸到 48 英寸海管的全尺寸覆盖,涵盖了单层管、双层管、复合管、子母管等国际主流海管的全部类型。在铺管技术及装备能力方面,我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装备技术体系完整性等方面走在了国际前列。
装备升级:推动海管建设自主可控
海底油气管道铺设不仅依赖专用管材和工艺,更离不开专业船队和配套设备的支持。从第一代浅水锚系 S-lay 铺管船“滨海 106”“滨海 109”,到第二代百米级锚系 S-lay 铺管船“蓝疆”“海洋石油 202”,再到国内首艘 3000 米级超深水起重铺管船“海洋石油 201”,船舶装备的持续迭代推动我国海管建设实现了自主可控和全面升级。
智能化发展:提升焊接质量和铺管效率
与此同时,中国海油积极推进铺管辅助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自主研发投用了自动焊接设备、海管海缆智能监测系统、深水海管铺设智能监测系统“海卫”等一系列智能化设备。这些设备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海管焊接质量和铺管效率,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为我国海底油气管道建设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国际合作:助力“一带一路”沿线能源发展
在大力发展国内海底管道业务的同时,中国海油积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能源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先后承揽了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 10 余个项目,累计铺设海底油气管道 500 余公里,展现了中国在海洋油气管道建设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我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的这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海洋油气开发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装备的持续升级,我国海洋油气管道建设将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为全球海洋能源开发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