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海油工程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传来喜讯,24套2000米级超深水吸力锚在广东珠海全部交付离港。与传统吸力锚建造接长模式不同,这24套吸力锚是采用创新的卧式接长工艺“躺着”建成的。
在吸力锚项目建造过程中,传统工艺常采用立式接长工艺。该工艺需要在筒体内外壁搭设高空作业平台,工人需登上脚手架进行施工作业。然而,这种工艺存在诸多弊端:施工耗时长,且长期高空作业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为此,海油工程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大胆创新,首创卧式接长工艺,让原本“立着”的筒体“躺下”,有效弥补了立式接长工艺的不足。
但实施卧式接长工艺并非一帆风顺,项目团队面临了一个新问题:吸力锚最大单体高度达21米、直径8米,而筒体壁厚仅25毫米,筒壁极易变形。为解决这一难题,项目团队自主设计出“米字支撑工装”,将其置于筒体内壁以增强筒体稳定性。团队运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对工装在筒体上的放置节点进行反复测算和等效应力测试,最终确定了合理的节点位置,有效避免了卧式建造过程中筒体变形的问题。
随着项目的推进,项目团队考虑到后续运输、吊装等环节的实际需求,为确保施工高效顺畅,进一步提升了工装与现场施工的契合度。他们将“米字工装”优化升级为“井字工装”,并加装千斤顶。升级后的工装不仅保留了防止筒体变形的功能,还能在运输、吊装过程中提供辅助支撑,同时为高空作业提供便利,进一步提升了工艺的适用性。
在巴西梅罗二期项目吸力锚建造过程中,项目人员仅通过4套“井字支撑工装”的循环使用,就完成了24套筒体接长作业。这一创新不仅减少了材料消耗,还将原本预计7个月的工期缩短至4个月,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
巴西梅罗(Mero)二期项目是全球巨型盐下超深水油田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巴西东南部海域桑托斯盐下盆地。该油田是巴西第三大油田,计划分四期开发,总投资超百亿美元。梅罗二期项目水深在1800米至2100米之间,采用传统深水盐下生产系统模式,即“水下生产系统+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计划投产开发井16口,其中生产井8口,注水井8口,原油日产能约18万桶。
后续,该工装及配套工艺将应用于风电塔筒等薄壁筒体项目,为同类工程的高效建造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海油工程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的这一创新成果,不仅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带来了新的技术突破,也为我国在深海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