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返补孔作业是指将油井原生产层段封住,优选其上一层段,在井筒上补射新孔,建立油藏新层位与井底的连接通道,实现更加高效的开采。
曹妃甸11-6-D33井所在区块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强如“千层蛋糕”,经过十余年开发,原有开采层位产出不佳。工程技术人员计划打开未充分开发的“潜力区”,找准“层位”是首要问题。施工中,地质油藏工程师与钻完井工程师紧密协同、共享数据,依据动态监测系统实时校准参数,从施工到完工仅用19天,较常规工期缩短近8天,投产后单井日增油56立方米。
在埕北油田B3H1井,地质工程一体化作业优势更加凸显,各专业高效协同,油藏定方向、修井出方案、工程做支撑、作业抓落地,精准直击井筒“病灶”。 团队量身定制方案,先找“大层”、再描“小层”,确定较长有效储层段后,再精准打破流动阻滞界面,建立油气高速通道,优化孔密度至每米40孔,最终单井日增油超配产325%。
工程技术作业中心精细部署4口井批量作业,各涉及专业提前三个月联合推演流程,将12道串行工序改并行, 作业设备就位时间缩短三分之一。作业前多次演练,针对井控、设备故障等制定预案,保障快速响应。技术人员实现到场即施工的“零等待”。
射孔作业过程中,地质油藏人员深度参与,从“等数据”变成“要数据” , 依据储层变化提供决策建议。作业实现从“经验判断”到“精准计算”, 现场实时反馈数据,新数据支撑新决策,形成良性循环,助力地质模型不断优化。
协同机制体现在方方面面。安全管控采用“双监督”机制, 技术专家把控施工质量,安全监督全程护航现场,确保压力测试、射孔等环节万无一失。安全监督对设备、操作、环境全方位监督,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技术专家严格把关工艺参数,保障符合规范要求。
在有限天津分公司,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指导一线作业,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工程技术作业中心在4口井上返补孔作业中沉淀出一套可复制的技术范式。针对不同储层特点的“定制化改造工具箱”已成型,涵盖6套具体实施方案,覆盖从储层评估到作业投产全链条协同合作。
工程技术作业中心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壁垒破除、通道打开,从单井突破跃升到体系升级 , “工序衔接时间管理表”可以精确到小时,通过科学调度压缩等待时间;配套的技术培训体系则通过案例复盘、定期交流,让实战经验快速转化为全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