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上最老的在生产油田——埕北油田,于1985年投产,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今年上半年,埕北油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日产油气当量达2700立方米,并始终稳定在产量计划线上运行。同时,上半年油气当量历史性地突破50万立方米,创下同期新高。
技术创新驱动,管理优化提升双轮驱动助力高效开发
在技术创新方面,埕北油田聚焦特高含水老井的提液增产难题,开展“大泵提产”专项工作。基于对油田剩余油认识的转变,升级构建了“油藏优选 - 技术攻关 - 迭代优化”三位一体提液增产体系。千方大泵提液从试点验证逐步走向规模应用,成功实现6口特高含水低产井的快速“蜕变”,使其成为高产井,相当于新增了6口新井的产量。此外,油田还首次开展小井眼水平井分舱开采试验,含水率下降了5个百分点,推动净降含水法日增油提升,为老油田控水稳油开辟了新的路径。
在管理优化方面,油田深化“一井一策”动态优化体系,实施产液结构优化调整、防砂控水、大泵提产等一系列组合挖潜措施。依托相关技术路线,形成责任清单和工作手册,并逐一分解、跟踪、推进,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加快扶躺和措施上产进度。上半年,措施工作量和产量均创下同期新高。
精准施策引领,靶向治理突破焕发老油田新生机
在精准施策方面,油田针对低产低效井井况不同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治理对策。针对水平井出砂治理难题,油田提出“在原有筛管里下入新型瘦身小筛管 + 轻质覆膜颗粒充填”的二次完井防砂方式,有效解决了水平井的出砂问题,同时达到控水目的。试验井平均单井含水下降8个百分点。此外,油田还剖析油井污染机理,优选“零成本”清水解堵措施成功实施1井次,节约酸化费用约90万元。
在靶向治理方面,油田构建了“措施精准化、管理标准化、效益可视化”的精益管理体系。油田每月定期组织召开油田生产动态会和措施动态会,建立油水井挖潜措施单井库,逐级推行“三同时”机制:方案编制与现场实施同步介入、技术论证与经济评价同步开展、效果跟踪与经验总结同步推进。上半年,油田优化实施超10井次低产低效井“靶向治理”,措施成功率保持100%。
地面挖潜创新,地下联动优化一体化策略释放产能潜力
在地面挖潜方面,曹妃甸作业公司通过海陆联动推动埕北油田产量提升。通过新老平台设施流程互连互享,实现了海上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了生产流程运行效率和产能释放能力。在地面缺少大功率变频柜的情况下,技术人员通过灵活的“新老互换”调配模式,优先满足潜力大泵井的提产需求。
在地下联动方面,油田深化“一砂一藏”地下油藏规律认识,建立“油藏层系 - 砂体单元 - 单井节点”三级管理体系,深入推进“一井一段一策”长效机制,落实目标井潜力层段,为产液结构优化调整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油田通过科学施策和精益管理,持续开展产液结构优化模式升级,以最大阶段产油量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潜每一口生产井。通过“日跟踪、周分析、月总结”的动态管理机制,实时优化调整超100井次,不放过“每一滴油”,有效夯实了稳产基础。
上半年,埕北油田在精益管理、技术创新、挖潜增效等方面主动作为、不懈奋进。通过加强地面地下一体化联动挖潜、新老设施跨平台互联互通优化提产和持续开展高含水井稳油控水技术攻关等措施,进一步巩固了油田产能规模,为老油田的持续稳产上产提供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