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3月31日,正在渤中19-2开发项目开展作业的“国海国信”钻井平台传来喜讯。自2月接入渤中19-2油田WHPB平台岸电以来,其绿电使用量已突破160万千瓦时,且稳定运行超过40天。
此次“国海国信”钻井平台接入岸电的情况与以往的临时用电截然不同。有限天津分公司工程技术作业中心将此次岸电接入打造为示范项目,协同岸电供应方、属地生产平台以及钻井平台接入方,全流程构建了渤海“以电代油”打井的标杆案例。这一项目不仅在硬件升级、系统配套、管理协同等技术层面实现了多项突破,还在管理层面开拓出继岸电“下海”之后“上船”的电能替代新变革。
海上钻井作业具有独特的特点,可移动式钻井平台在茫茫大海中游弋作业,因此在行业内被习惯性称为钻井船。长期以来,钻井船以柴油发电机作为动力核心,这在业内是共识。渤海海域常年有多个钻井平台开展作业,而“十四五”期间,渤海油田面临原油上产3000万吨、油气上产4000万吨的攻坚任务,钻完井作业量成倍增加。
2025年开年以来,渤海钻完井作业全面推进,目前79个作业点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作业。钻井船柴油消耗带来的节能减排及降本增效问题愈发凸显。以“国海国信”钻井平台为例,其单船年消耗柴油量高达4000立方米。
随着河北岸电、山东岸电、辽宁岸电三期渤海油田岸电应用工程项目全面收官,绿色电能已覆盖渤海7个油田群、150余座海上平台。工程技术作业中心加快推进渤海钻完井“以电代油”的攻关工作,着眼于利用渤海湾从南到北的岸电区域供电网络,串联起数十艘钻井船的绿色用能网络。
渤海“以电代油”打井的探索步伐早在2023年便已开启,而钻井平台与岸电的“适配性”问题一直是工程技术作业中心技术攻关的难点。油气生产平台作为钻井平台接入岸电的“中转站”,其对电网稳定的高要求犹如项目实施中绕不开的“多米诺骨牌”。
“渤中19-2油田浅层粘土和砂土频繁互层,地层特性差异大,呈现出‘上硬下软’的特点。这种地层特性导致钻头承压不同,反映到驱动载荷上便是一条无规律可循的波浪线。”曹妃甸/渤西区域项目组负责人介绍说,“岸电接入相对简单,但电网稳定是难点和关键,不能因为钻井平台用电负荷大幅波动而拉停油气生产平台。”
基于“一盘棋”思想,有限天津分公司群策群力,打破常规,协同内外部单位仔细论证设备改造、安装与调试。示范项目破局始于2024年9月。改造期间,针对钻井平台用电及作业特点、平台自发电与岸电转换过程的各种细节,项目组总监联合各作业方进行多维度讨论,现场紧密衔接,不仅实现了钻完井作业“零待机”,更在源头强化顶层设计,探索出设备可替代、经验可复制、机制可推广的接入新模式。
“以电代油”项目实现了三项创新突破:
- 构建起生产平台与钻井船之间岸电便捷直供体系;
- 成功选型具有“高适配性”的可移动式智能变频变压系统,实现岸电稳定输送与动态适配;
- 建立多维保障机制,制定联合作业期间岸电供电管理规定、20项关键巡检节点标准化细则及多方应急联动预案,确保电网内用户互相干扰最小化。
在绿电驱动下,“国海国信”钻井平台的钻井生产时效长期稳定在99%,日进尺保持在千米以上。按照每年直接减排量测算,其碳汇量相当于再造2600公顷森林。这一项目在绿色变革和提产提效之间找到了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