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建成年产能20万吨 的二氧化碳生产装置,通过回收白云气田群7个气田产出天然气中的二氧化碳制成液态二氧化碳产品外输。同时也是中国海油首个依托在生产设施建设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 以及捕碳、储碳、运碳、用碳 “四碳一体”的综合能源工程。
生产源头筑牢“安全堤”
本项目回收的是在天然气处理过程中脱碳系统脱除的二氧化碳伴生气,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90%, 90%浓度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有近10%是杂质,而这些杂质中还有多种含硫的有害气体,进行杂质脱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高栏终端通过脱硫、脱烃、脱水三级净化工艺,去除二氧化碳中的腐蚀性成分,护住处理设备“筋骨”,再通过-20℃低温液化工艺将纯度提至 ≥99.9%, 储存在2具低温、2000m³球罐中等待出厂。
储存过程严守“安全线”
球罐中的液态二氧化碳并不“安分守己”,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比高达1:560,也就是说1立方米的液态二氧化碳完全气化,体积会暴增至约56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在长期储存过程中会导致储罐压力不断升高,增加安全风险。
为了安全起见,液态二氧化碳在球罐中最多储存6.5天。 高栏终端制定“动态监控+柔性调度”的方案, 保障产品储存安全。四种在线监测仪化身“电子哨兵”24小时检测产品质量,同时每日与销售单位制定外输计划以及极端天气下的多线路配送预案,确保每一滴碳资源都在安全期内及时外输,杜绝超期滞留风险。
外输作业拧紧“安全阀”
球罐中的液态二氧化碳通过装车运输至各处理厂进行处理加工,由于二氧化碳可能造成压力释放、窒息、低温冻伤等问题,在操作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
现场严格落实槽车作业安全管控体系,对车辆附件和外观进行了严格安全检查后,车辆被引导到指定区域等待装运低温液态二氧化碳。充装作业采用先进的自动化充装系统,高精度控制液态二氧化碳流量到达预设充装量强制关阀,杜绝超装风险。处理加工后的二氧化碳用于制造干冰、碳酸饮料、灭火器等,至此二氧化碳 “变废为宝”, 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