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秦皇岛33-1油田:小油田的高效开发奇迹与创新实践

2025-03-11 09:41     来源:渤海油田     海上油气田渤海油田油气田开发

秦皇岛33-1油田是渤海海域的一个典型小型边际油田,地质储量基础薄弱,仅有6口采油井。经过10余年的开发,该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但近期却取得了日产原油超210吨的成绩,实现了产量负递减,为小油田的高效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一成果离不开科研与生产一线的通力合作。

秦皇岛33-1油田具有多年注水开发的历史,地下原油开采主要沿着运输通道宽的“高速通道”运移,而在通道窄的“低速通道”,原油运移量较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渤海石油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联合海上一线团队,对地下流场进行深入研究并重塑,同时优化改造地面生产流程。

“既然受井槽数量制约,平台无法增加调整井,那是否可以通过分层注水提高现有低速通道区域的速度,从而推动剩余油‘跑起来’?”油藏工程师屈继峰提出了这一创新思路。地质人员随即深入开展储层精细描述研究,在复杂多变的储层展布中明确地下油水流动的“高速通道”和“低速通道”,摸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由于地下储层在每个方向的渗透性均存在差异,油藏人员结合各层位注水情况,为处于“低速通道”的井点增加新的水驱方向,驱动井网内部各通道的油水流动,有效解决了地下流场固化问题。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对每口采油井的处理和运输液体能力进行逐井逐层梳理,为平台优化生产流程提供技术支撑。

“如果在有限空间里对局部空间和设备的生产流程进行改造优化,或许可以最大程度释放地下潜力。”油藏资深工程师彭良群提出了新的改造思路。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们随即对平台现有生产流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与梳理,对降低分离器运行压力的多种方案进行反复模拟。同时,相关平台开展小规模压力调整试验,成功实现对分离器运行压力的有效控制,推动地面处理油气水效率大幅提升,为油藏的高效、可持续开采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皇岛33-1油田的成功实践证明,通过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即使是小型边际油田,也能实现高效开发,为我国海上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推荐阅读

中船集团武汉船机与中海油签订“基础平台+”建造项目合同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中船集团武汉船机在国内市场经营开发中传来喜讯,公司与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基础平台+建造项目合同。该平台入级中国船级社(CCS),是一座四桩腿的海洋自升式平台。其主体结构为箱形,平面形状接近矩形,采用圆柱形桩腿,桩腿下端设有桩靴筒,升降装置采用4-2500T液压插销升降系统。平台主甲板两侧各配备一台吊机,起吊能力分别为50吨和30吨,能够满足海上设施吊装及平台自身使用需求。生活楼设在船体艏部,可容纳2... 2025-03-14

“海基二号”第9口井投产,流花油田二次开发项目“优智钻完井”成效初显

海洋能源网获悉,3月9日,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第9口井成功投产。作为中国海油首批优智钻完井示范项目之一,该项目已取得提速20%、提效5%、提产2.45万吨、QHSE及工程安全零事故的阶段性四优成效,并成功推动16项六智举措落地实施,初步显现优智示范效应。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是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由流花11-1和流花4-1两个油田组成,平均水深约305米。其主要生产设施为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和亚洲首艘圆筒... 2025-03-14

涠洲11-4 CEPD组块总装启动:海上油气平台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海洋能源网获悉,3月9日,涠洲11-4 CEPD组块在海油工程青岛国际化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正式启动总装。随着600吨龙门吊和1250吨履带吊的默契配合,首个甲板片精准就位,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总装阶段。涠洲11-4 CEPD平台是一座三层八腿带井口的中心处理平台。其上部组块长142米、宽47米、高65.3米,接近20层民用住宅的高度,投影面积超过15个标准篮球场,总重量达14592吨,相当于约11200辆小汽车的重量。此次吊装的首个甲板片长35.3米、宽32.8米、高9.6... 2025-03-13

北部湾盆地古生界潜山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

近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位于我国北部湾盆地的涠洲10-5油气田获得高产油气流,标志着北部湾盆地古生界潜山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近年来,中国海油加强复杂潜山成储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潜山成为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储量增长点。 2025-03-12

国内首次应用:陆丰7-2至陆丰13-2海管维修项目开启创新之路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陆丰7-2平台至陆丰13-2平台的海管维修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采用的增强热塑性塑料管(RTP管)及内穿插修复技术在南京开工生产。这是RTP管和内穿插修复技术首次应用于国内海上油气田,为海管的低成本长效运维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陆丰7-2至陆丰13-2海管服役时间已超过10年,结构老化严重,亟需升级。然而,由于该海管的结构特征和内腐蚀问题,传统修复方式如打卡修复、内衬软管修复、原位内涂等均不可行。此外,该海管作业水深达11... 2025-03-11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