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33-1油田是渤海海域的一个典型小型边际油田,地质储量基础薄弱,仅有6口采油井。经过10余年的开发,该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但近期却取得了日产原油超210吨的成绩,实现了产量负递减,为小油田的高效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一成果离不开科研与生产一线的通力合作。
秦皇岛33-1油田具有多年注水开发的历史,地下原油开采主要沿着运输通道宽的“高速通道”运移,而在通道窄的“低速通道”,原油运移量较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渤海石油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联合海上一线团队,对地下流场进行深入研究并重塑,同时优化改造地面生产流程。
“既然受井槽数量制约,平台无法增加调整井,那是否可以通过分层注水提高现有低速通道区域的速度,从而推动剩余油‘跑起来’?”油藏工程师屈继峰提出了这一创新思路。地质人员随即深入开展储层精细描述研究,在复杂多变的储层展布中明确地下油水流动的“高速通道”和“低速通道”,摸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由于地下储层在每个方向的渗透性均存在差异,油藏人员结合各层位注水情况,为处于“低速通道”的井点增加新的水驱方向,驱动井网内部各通道的油水流动,有效解决了地下流场固化问题。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对每口采油井的处理和运输液体能力进行逐井逐层梳理,为平台优化生产流程提供技术支撑。
“如果在有限空间里对局部空间和设备的生产流程进行改造优化,或许可以最大程度释放地下潜力。”油藏资深工程师彭良群提出了新的改造思路。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们随即对平台现有生产流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与梳理,对降低分离器运行压力的多种方案进行反复模拟。同时,相关平台开展小规模压力调整试验,成功实现对分离器运行压力的有效控制,推动地面处理油气水效率大幅提升,为油藏的高效、可持续开采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皇岛33-1油田的成功实践证明,通过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即使是小型边际油田,也能实现高效开发,为我国海上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