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聚力链式发展”主题系列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忠彦详细介绍了烟台市海洋工程产业链2024年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刘忠彦介绍,截至目前,烟台市海洋工程产业链已汇聚骨干企业26家、上下游配套企业350多家。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80亿元,烟台市初步构建起涵盖船舶海工装备、海洋渔业装备、海洋新能源装备三大主攻方向的完整产业链路,贯穿上游研发设计、中游关键设备制造与总装建造,延伸至下游运维保障,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协同能力和发展潜力。
聚焦产业链赋能,强化领航力
烟台市紧扣“工作围绕产业链开展、资源围绕产业链倾斜”的理念,积极推动全省船舶海工产业链“链长制”专题会议、全省船舶海工产业链“五链”融合发展大会在烟台召开,为产业发展搭建高端平台。2024年,烟台市与中船协签订5年战略合作协议,召开4次专题会议,组织市内骨干企业与省内外200多家钢铁原材料、核心零部件企业开展精准对接,现场达成合作意向20多个。此外,烟台市还组建了由中集来福士担任联盟理事长单位的山东省大海工装备产业联盟,支持涉海院校开展产学研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助力中集获批省内首个海工装备领域“产业大脑”,并协调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信保等机构,成功解决京鲁船业订单保函“卡脖子”难题,为产业链发展扫清障碍。
围绕核心企业,打造特色园区
烟台市立足各区市的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蓬莱区以京鲁船业、巨涛重工等骨干企业为核心,打造海上风电、海工、高技术船舶、深远海海洋渔业等海工装备制造集聚区;芝罘区以中集来福士、打捞局为龙头,形成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企业与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海阳市围绕火箭海上发射、海上风电、新兴能源等产业加快集聚发展;黄渤海新区依托科研优势,形成海洋科创、运维、船舶制造等新兴科创产业集聚区;高新区聚焦海上钻井平台装备设计、深海潜航器、水下机器人等海洋科考专用船舶及装备设计,推进海工装备前端产业发展;龙口市形成高端客滚船、海洋牧场平台、游艇等特色产品的产业集群;莱州市凭借港口优势,探索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风电与海洋能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模式;莱山区依托中集来福士,推动中集零碳智造产业园建设,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上下游建造效率最高、协同程度最强的产业集群。通过特色园区建设,烟台市有效提升了产业链的集聚度和协同效应。
加快重大项目落地,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2024年,烟台市海工产业链完成投资127亿元,多个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中集建成并交付“3060”系列2200T自升式风电安装船,其作业水深、甲板可变载荷、起重吊装能力等指标均居国内首位。龙口市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运输船建造基地,已交付“探索者号”双燃料运输船7艘,手握订单14艘。中集为巴西国油建造的全球最大的海上P80FPSO(液化天然气储运平台)已进入最终调试阶段,预计2月初交付。这些重大项目的落地和交付,不仅提升了烟台市海洋工程产业链的竞争力,也进一步巩固了烟台在全国乃至全球海工领域的领先地位。
沿产业链精准招商,完善配套率
2024年,烟台市海工领域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招商活动79次,积极拓展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烟台市赴江苏泰州调研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情况,与新时代造船、扬子江船厂等头部企业进行洽谈,探索合作机会。莱山区围绕中集“零碳”制造产业园,延链梳理招引企业,目前已储备拟入园企业12家。通过精准招商,烟台市不断完善产业链配套,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加大政策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海洋工程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烟台市印发了《烟台市海洋工程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并制定出台《实施六大行动聚力链式发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意见》《烟台市实施企业倍增计划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设立工业领域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
烟台市海洋工程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是全市上下聚力链式发展、强化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未来,烟台市将继续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深化政企协作,优化产业生态,推动海洋工程产业迈向更高水平,为建设海洋强市、制造强市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