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浙江省: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实施方案(2025—2030年)(征求意见稿)

2024-12-05 10:08     来源: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
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实施方案(2025—2030年)(征求意见稿)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大食物观,紧紧围绕渔业现代化先行省建设,坚持“科学布局、科技赋能、绿色生态、安全发展”,统筹产业升级、资源养护、生态保护,以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耕海牧渔建设海上“蓝色粮仓”,加快建设集深远海养殖、生态资源养护、海上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陆海联动、协同发展。统筹陆基、近海、深远海的海陆空间资源,完善“陆基—近海—远海”相结合、内陆与沿海相协同的深远海养殖产业体系。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开发利用,推动海域水面、水体和海床多层次立体空间的科学开发利用,推广风渔结合、渔旅融合等复合用海模式。2.坚持产业集聚、全链发展。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以沿岸为基础、以渔港为枢纽、以海岛为支点,推动陆基、近岸区域和深远海连片规模化发展。优化完善产业结构,推动陆基苗种繁育、陆海接力养殖、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渔药饲料、冷链物流仓储等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培育“海洋渔业+休闲旅游”等新业态,构建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3.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围绕全产业链构建技术创新链,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跨学科联合攻关。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汇聚高校院所、推广部门、企业等科研力量,激发市场活力,破解产业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在发展深远海养殖中的转化应用。4. 坚持生态安全,绿色发展。统筹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推进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加快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拓展深远海养殖面积,推广多营养层级生态综合养殖,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一)战略定位 建设海洋强省建设耕海牧渔丰收行动主引擎,打造以高品质大黄鱼为代表的国家级深远海养殖先行区,成为全国领先的深远海养殖集群地,全国一流的深远海养殖科创策源地、走向国际的大黄鱼“国鱼”文化新高地。

(二)主要目标 在沿海舟山普陀-岱山,宁波象山,台州椒江-玉环-临海,温州洞头-瑞安-平阳-苍南等沿海推进以大黄鱼产业为主导的深远海养殖和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在近岸打造具有我省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在远离大陆岸线的海水养殖区域,布局建设一批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陆海统筹建设深远海养殖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到2027年建成10个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建成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2个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全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150亿元;到2030年建成20个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5个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达200亿元,以“海上风电+深远海养殖”为载体向专属经济区拓展,推进产业空间拓展和结构转型升级,将浙江打造成深远海养殖和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省。

发展布局

以种业振兴、设施强渔、强链延链、品牌提升、联农带农为抓手,构建“双核、一链、一带”区域集群产业布局,推动陆海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构建分工明确、特色显著、优势互补的岸港岛海联动空间体系。

种业双核: 打造舟山、温州以岱衢族大黄鱼为主的深远海养殖种业核心区,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核心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与供应及规模化繁育中心。

深远海养殖产业链: 在舟山嵊泗东部东库-黄礁、中街山列岛、马鞍列岛、岱山大西寨,普陀东部海域白沙、桃花岛、六横,宁波渔山,台州临海东矶列岛、大陈岛、中鹿岛,温州市鹿西岛、北麂岛、南麂岛等海岛为基地,提升深远海养殖规模,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布局深远海养殖基地链,打造海岛共富链。

深远海融合产业带: 坚持“陆海接力、岸海联动”,推动沿海各市以中心渔港为核心的经济区、沿岸腹地、海岛、海域等源要素联动配置,建设链条完整、运作闭环、要素共享、高效运作的冷链物流、精深加工、渔文旅融合产业带。

依托沿海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构建“陆基苗种生产、深远海现代设施渔业、公共服务和三产融合”三大主导功能区、形成双核引领、链带呼应、三区协同、集群发展的深远海养殖产业格局。

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提升行动,持续拓展发展空间

科学谋划,加快深远海养殖发展和海洋牧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推广应用绿色环保新材料、新装备,重点发展大型管桩式围栏养殖与桁架类网箱养殖,巩固重力式网箱养殖规模,稳妥发展养殖工船。加快建设深远海大型数字化智能化养殖渔场,提升深远海养殖规模与设施装备水平,打造国家级大黄鱼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强化深远海养殖主体管理,保障深远海养殖生产合法权益,促进规范发展。开展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加强养殖过程管控,大力推广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幼杂鱼,严格落实用药制度,促进绿色生态养殖。打造海洋牧场综合体,推动养护型海洋牧场与深远海养殖等融合发展,探索深远海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统筹实施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到2027年,深远海大黄鱼产量达到4.5万吨,500吨以上规模化养殖企业突破15家、100吨以上规模化企业占比达60%以上,创建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主体3家,全产业链产值150亿元,建成国内领先的深远海养殖集聚区。到2030年,深远海养殖智能装备全国领先,生态高效养殖模式领先示范,技术创新熟化引领全国,建成高品质大黄鱼国家级先行区。

(二)实施全产业链培育行动,加快推动三产融合

围绕装备提升、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品牌培育和渔旅融合等重点环节,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断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做强做精水产种业,加强岱衢族大黄鱼等深远海养殖当家品种原种保护,培养优良新品种,推动育繁推一体化,提高养殖良种覆盖率。构建深远海养殖水产品品质监管体系,大力推行健康养殖与生态养殖,充分利用我省离岸岛礁资源,科学选择养殖模式,突出仿生态养殖特色,加强病害绿色综合防控,提升深远海养殖产品品质。做大水产品加工流通,畅通保鲜保活运输绿色通道,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开发预制菜产品,打造区域性优质特色品牌。做优渔旅休闲产业,建设深远海养殖和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基地、渔文化展示中心,推动渔事体验、海钓捕捞、餐饮娱乐等体验式渔旅项目,鼓励举办渔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加强区域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到2027年,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50亿元,新增区域公共品牌3个,进一步提升3个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到2030年,全产业链产值达200亿元,成为沿海渔区的支柱产业。

(三)实施科技创新行动,大力推进创新驱动

加大对深远海养殖科技研发支持,依托国家、省级“双尖双领”科研计划和农业双强等项目,形成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开发等紧密合作体系,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以良种选育、科学防病、高效投饲、品质提升等核心养殖技术,抗风浪养殖装备、自动精准投喂、机械化聚鱼收获、产品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等关键设施装备为重点,推动先进养殖技术和配套装备研发,增强高海况风险防御能力。鼓励开展深远海养殖全程机械化生产、智能化管控,支持无人渔场等先进养殖系统试验示范。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完善技术体系及规范标准,提高深远海养殖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到2027年,选育岱衢族大黄鱼新品系2个,苗种供应能力达到5亿尾,优质种苗覆盖率达100%。到2030年,规模化主体机械化率达到70%,设施化率达到90%,标准化生产绩效覆盖率达90%。建成数字化渔场30家,建立大黄鱼种质资源库、育种中心、病害公共服务平台等5家,实现对产业集群区域公共服务全覆盖。

(四)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培育新业态新产业

完善深远海养殖产业分工、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等利益链接机制,鼓励以租赁或出让的方式,引入民营企业或村集体公司投资运营现代海洋牧场,促进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壮大实体规模,联农带农促进海岛共富。推动深远海养殖与旅游观光、休闲垂钓相融合,协同发展渔光互补、风电新能源等新业态,依托“蓝色粮仓”“蓝色海湾”“十大海岛公园”建设,策划落地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高质量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到2030年,直接带动渔农民就业5万人,人均增收2万元。

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将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立责任明确、上下贯通、协同推进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发展与安全,共同促进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政策要素保障

加强中央财政、省财政资金对深远海养殖发展的发展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政策性保险制度,完善深远海养殖等政策性保险。强化部门协同,落实《浙江省优化养殖用海管理实施方案》等要求,强化深远海养殖用海保障。

(三)加大宣传力度

沿海各市要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做好实施方案解读和舆论引导等工作,及时总结推广一批深远海养殖发展和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经验做法和典型范例,深入开展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推荐阅读

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杨洲:将聚焦涉海生物育种、海洋牧场、智慧海洋、深海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集群!

2月5日,蛇年首个工作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今年是广东海洋大学建校90周年。“我们坚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水平,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提供深度支撑,为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智赋能。”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杨洲表示。 2025-02-08

中国船级社完成“伏羲一号”风渔融合养殖平台入级检验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中国船级社(CCS)成功完成了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伏羲一号的建造检验,并为其签发了国内首份风渔融合养殖平台的入级证书。这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工程领域又取得了新的突破,为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伏羲一号由广州打捞局江门新会基地建造,业主为中广核汕尾新能源有限公司,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该平台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也是国内首个入级CCS的导管架式固定... 2025-02-06

烟台海洋工程产业链:聚力链式发展,迈向高质量新征程

1月22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聚力链式发展主题系列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忠彦详细介绍了烟台市海洋工程产业链2024年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据刘忠彦介绍,截至目前,烟台市海洋工程产业链已汇聚骨干企业26家、上下游配套企业350多家。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80亿元,烟台市初步构建起涵盖船舶海工装备、海洋渔业装备、海洋新能源装备三大主攻方向的完整产业链路,贯穿上游研发设计... 2025-01-24

山东省:建成全国首个海洋牧场观测网,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72处

海洋能源网获悉,1月16日,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干字当头 勇挑大梁”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山东锚定建设现代渔业强省目标,深入推进“海上粮仓”建设,持续推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预计继续保持在900万吨以上,有效保障了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会上,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对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 2025-01-20

华为助力开启“海上光伏+海洋牧场”绿色新纪元

华为参与建设的全球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光伏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HG14海上光伏项目,于2024年11月13日迎来重大突破,首批光伏单元成功并网发电,为全球海上光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树立了崭新标杆。该项目用海面积约1223公顷,拟安装2934个长60米、宽35米的光伏平台。在技术应用上,项目首次在国内采用66千伏海缆+陆缆大容量、长距离输电线路,并采取分块发电、集中并网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全部采用了华为300KTL光伏逆变器,凭... 2025-01-17

阅读榜